1. 简介 如下所示给出了基于P-MOSFET的四种浪涌电流抑制方案: 图5.78 Single P-MOSFET负载开关电路方案A 图 5.80 Single P-MOSFET负载开关电路方案B 图 5.81 Single P-MOSFET负载开关电路方案C 图 5.82 Single P-MOSFET负载开关电路方案D 后来经过自己的study以及工程师朋友的讨论,方案B和D应用于浪涌电流抑制,有所不妥;主要原因是:在VIN上电的瞬间且Q2/Q4完全导通之前,给输出电容C9/C10/C19/C20充电的浪涌电流会“部分”或“完全”从体二极管流过。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电路是否会存在P-MOSFET因上电瞬间的浪涌电流而损坏的可能?答案是,在合适选择了P-MOSFET连续漏源电流的情况下,通常不会导致管子损坏。这点,我们后续文章再单独分析。 2. 更新方案 PNP三极管适合做“高边开关”,NPN三极管适合做“低边开关”,这是由它们的结构或导通关断特性决定的。类似的结论是,P-MOSFET适合做“高边开关”,N-MOSFET适合做“低边开关”(如同步BUCK电路的low-side s ### 使用N-MOSFET实现浪涌电流抑制 #### 一、引言及问题背景 在电子设备的设计过程中,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浪涌电流的抑制变得尤为重要。浪涌电流是指在电源开启瞬间或者负载突然变化时,短时间内通过电源的电流峰值远高于正常工作电流的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瞬态大电流可能会对电源系统造成损害,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甚至导致故障。因此,选择合适的浪涌电流抑制方法对于提高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 二、基于P-MOSFET的浪涌电流抑制方案及其问题 根据描述,提出了四种基于P-MOSFET的浪涌电流抑制方案(图5.78、图5.80、图5.81、图5.82),其中方案B和D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在电源VIN上电的瞬间,且MOSFET尚未完全导通之前,输出电容的充电过程会导致一部分或全部的浪涌电流通过体二极管进行分流。这种现象虽然通常不会导致P-MOSFET损坏(前提是在选择MOSFET时考虑了其连续漏源电流能力),但仍然可能对电路的整体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 三、N-MOSFET作为浪涌电流抑制方案的优势 N-MOSFET在电路设计中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浪涌电流抑制方面。与P-MOSFET相比,N-MOSFET更适合用作“低边开关”,即放置在电源线的负极位置。这一特性使得N-MOSFET在某些应用中成为更优的选择。以下是两种基于N-MOSFET的更新方案: 1. **方案E**:适用于VCC电源范围不超过Vgs的应用场景。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控制浪涌电流,同时保持电路的稳定运行。 2. **方案F**:适用于VCC电源范围超过Vgs的应用场景。通过在电容C18上并联电阻R6,并与电阻R5组成分压电路,确保了MOSFET栅极-源极电压不会超出其Vgs范围,从而避免了由于过压导致的器件损坏。 #### 四、分压电阻的计算与应用 针对方案C(图5.81)中提到的分压电阻的计算,当输入电源VIN大于AON6403元件的栅极和源极耐压值±20V时,可通过增加电阻R3来调整栅极电压,使得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例如,当VIN=60V时,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为5.45V;当VIN=100V时,电压差为9.09V。这两个数值均在±20V的安全范围内,因此无需担心元件损坏的问题。 #### 五、总结 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在基于P-MOSFET的浪涌电流抑制方案中,方案B和D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浪涌电流时,体二极管的存在可能导致电流分流,影响整体性能。 - N-MOSFET作为“低边开关”的特性使其在某些应用场景下成为更佳选择。方案E和F展示了如何利用N-MOSFET有效抑制浪涌电流,同时确保电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在设计电路时,合理选择分压电阻值对于防止过压情况的发生至关重要。通过适当的计算,可以在保证电路性能的同时,避免元件损坏的风险。 无论是基于P-MOSFET还是N-MOSFET的浪涌电流抑制方案,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2025-07-24 15:52:14 104KB 浪涌防护 电路设计 三极管 MOS管
1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粒子群算法(PSO)在配电网故障重构中的应用,旨在通过调整开关状态来最小化停电区域并降低系统功率损耗。文中首先解释了配电网故障重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接着展示了如何用Python实现一个简化的PSO算法模型,包括定义问题、构建粒子群、执行迭代优化以及展示最终结果。此外,还讨论了一些关键技术细节如离散化处理、速度更新机制等。 适合人群:对智能优化算法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技术爱好者,尤其是那些希望了解或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研究和开发基于智能算法的电力系统优化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配电网故障诊断与修复的需求。主要目的是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减少因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其他说明:尽管文中提供的代码进行了适当简化以便于理解,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还需要考虑更多因素,例如拓扑约束、多目标优化等问题。
2025-07-24 15:38:17 286KB
1
基于Refprop数据库的涡轮、压气机与泵的0维等熵效率模型:Matlab代码实现与验证研究,基于Refprop数据库的涡轮、压气机及泵的0维等熵效率模型Matlab编程与有机朗肯循环R123工质验证,涡轮,压气机,泵的0维等熵效率模型。 采用matlab代码编写,refprop数据库调用物性数据。 给定部件的进口压力,温度,压力比,等熵效率,可以得到出口状态和部件功率。 以有机朗肯循环的R123工质对涡轮模型进行了验证。 ,涡轮; 压气机; 泵; 0维等熵效率模型; MATLAB代码编写; RefProp数据库调用; 进口压力; 温度; 压力比; 等熵效率; 出口状态; 部件功率; 有机朗肯循环; R123工质验证。,MATLAB代码:R123工质涡轮等熵效率模型与REFPROP数据库的0维分析
2025-07-24 13:36:28 516KB
1
内容概要:本文全面介绍了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服务器的开发与部署流程,涵盖了从技术入门到实际项目开发的各个方面。文章首先解释了MCP技术的本质及其相较于传统Function calling技术的优势,强调了其在智能体开发中的效率革命。接着,通过一个具体的Mini DeepResearch项目,详细描述了MCP服务器的开发步骤,包括创建功能函数、项目结构搭建、依赖管理、编写核心代码等。此外,文章还探讨了不同传输方式(如stdio、SSE、HTTP流式传输)的特点及适用场景,并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创建基于SSE和HTTP流式传输的MCP服务器。最后,针对HTTP流式传输的特殊性,提供了一种自定义MCP客户端的实现方法。 适用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特别是对Python有一定了解的研发人员,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和应用MCP技术进行智能体开发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开发者理解MCP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对于传统技术的优势;②指导开发者完成从零开始的MCP项目开发,包括但不限于环境配置、代码编写、功能测试等;③介绍多种传输方式的选择依据及具体实现方法,为实际项目选型提供参考;④通过自定义MCP客户端的开发,解决当前主流客户端对HTTP流式传输支持不足的问题。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附带了大量的代码示例和实践指导,确保读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此外,文中提及的相关课程(如《2025大模型Agent智能体开发实战》)为有兴趣深入学习的读者提供了进一步的学习路径。
2025-07-24 09:18:49 48.54MB
1
qt+modbus-tcp
2025-07-24 08:52:29 9.16MB 网络协议
1
Inno Setup实现静默安装的脚本.简单易懂:特别注意:需要使用:5.4.2的编译版本。
2025-07-23 22:31:39 2KB 静默安装脚本
1
带有YOLO v3的aiortc的python3示例 带有适用于Python 3的Darknet YOLO v3的aiortc的示例 aiortc ...用Python实现WebRTC( ) 暗网上的YOLO v3 ...对象检测网络( ) 用法 使用Docker 使用Docker文件 泊坞窗build -t your-image-name -f Dockerfile。 docker run -d -p 8001:8080 your-image-name 使用Chrome打开 手工(没有Docker) 克隆并构建 克隆和辫状 cd darnekt /,然后下载 建立darknet / libdarknet.so到/usr/lib/libdarknet.so的符号链接(或在需要的地方) 进行darknet / cfg /,darknet / data到aairtc / e
2025-07-23 21:39:20 16KB Python
1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利用C语言实现两台逆变器并联运行的方法,特别是采用了下垂控制技术和功率自适应平摊策略。文中首先介绍了下垂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其重要参数的选择方法,如下垂系数Kp和Kq的设定。随后展示了具体的C语言代码实现,包括逆变器结构体定义、下垂控制算法、功率计算以及主程序流程。此外,还讨论了将代码移植到ARM或DSP平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三角函数的高效实现、ADC校准和PWM更新等。最后强调了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如硬件同步、负载测试和环流补偿。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电子、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逆变器并联控制机制的研发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实现多逆变器并联运行的项目,旨在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减少对外部通信的依赖。主要目标是在不依赖复杂的通信协议的情况下,确保两台逆变器能够快速而平稳地分配负载。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代码实现,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和技术细节,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
2025-07-23 18:19:28 131KB
1
两台逆变器并机仿真:采用下垂控制与功率自适应平摊的C语言代码实现,方便移植至ARM或DSP.pdf
2025-07-23 18:15:52 61KB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下垂控制的逆变器并机仿真方法及其C语言代码实现。首先阐述了逆变器并机技术在电力电子系统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功率均衡分配的挑战。接着解释了下垂控制的基本原理,即通过调整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和频率来实现功率的自动分配。然后展示了具体的C语言代码实现,包括全局变量的定义、主函数的逻辑流程以及详细的注释,使代码易于理解和移植到ARM或DSP平台。最后总结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行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电子系统研究和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对逆变器并机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感兴趣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解决多台逆变器并机运行时功率均衡分配问题的项目,旨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为简化版本,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硬件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
2025-07-23 18:15:21 1.44MB 电力电子 C语言 ARM DS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