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文件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文档标题为“宇电 AI系列仪表通讯协议5.0说明文档.pdf”,而文档描述和标签均指向这是一份关于宇电AI系列仪表通讯协议的说明书。内容包含了有关RS232、RS485、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通信协议、地址、数据命令、信号转换、计算机编程接口以及通信例程等通讯协议的关键知识点。以下是详细的知识点说明: 1. RS232和RS485接口: - RS232是计算机与电子设备间串行通信的常用标准接口之一,适用于距离较短的通信。 - RS485则是一种多点通信的差分信号标准,支持长距离通信且抗干扰能力较强。 2. 波特率: - 文档中提到的1200-19200bit/s的波特率指的是每秒传输的比特数。波特率越高,数据传输速率越快,但相对对信道质量要求也越高。 3. 通信协议中的信号组成: - 文档中出现的“1KMAIRS232C/RS485”可能是指在RS232或RS485通信协议下,某些特定信号如载波信号(C)、数据终端准备就绪(DTR)等。 - “ADDR”可能指地址,用于识别不同的仪表。 - “PV”可能表示过程变量,如压力、流量、温度等测量值。 - “SV”可能是设定值(Setpoint Value)的缩写。 - “MV”可能代表测量值(Measurement Value)。 - “CS”可能表示校验和,用于检测通信过程中数据是否发生错误。 4. 数据格式: - 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是串行通信中用于确定数据如何打包和发送的关键参数。 - 例如“8E1”可能指的是8位数据位,偶校验位,1位停止位。 5. 地址和命令编码: - 通信协议中通常会包含地址编码,用于区分发送和接收设备。地址范围-32768到32767在通讯中很常见。 - “AI0100Addr-32768-7160+80H1680HBFH”可能指向AI(模拟输入)仪表的地址设定。 6. 通讯协议示例: - 通信例程中可能涉及初始化串口、配置通信参数、数据的打包、发送、接收和解析等步骤。 - 文档中“COMM1.OUTPUT=CHR$(129)+CHR$(129)+CHR$(67)+CHR$(0)+CHR$(232)+CHR$(3)+CHR$(44)+CHR$(4)”可能是一个串口发送数据的示例,涉及到将字符转换成适合串口通信的字节序列。 7. 编程接口与例程: - “MSComm1.Input”和“Open"datafile.bin"ForBinaryAs#1”等语句表明文档中可能包含了使用某种编程语言(如VB5)的通信编程接口的示例代码。 - “Get#1,13,pv”等语句说明了如何从通信端口读取数据并将其存储到变量中。 8. 通讯协议的版本更新: - “V5.0-V6.015H301CH”可能表明协议从版本5.0升级到了版本6.0,其中可能包含了重要变更和新特性。 9. 通讯协议的错误处理: - “STOP=0HOLDSTOP=0,HOLD=1STOP=1,HOLD=1,EV1,EV2”等描述可能涉及协议中用于同步通信过程中的状态、事件或命令。 总结来看,这份说明书详细介绍了宇电AI系列仪表通过RS232、RS485接口进行数据通信的协议细节,包括信号类型、通信参数设置、数据格式、地址编码、协议命令以及编程示例等。这有助于技术人员正确配置和使用宇电AI仪表,实现稳定有效的数据通信。
2025-07-04 12:25:50 21KB
1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基于STM32F103VET6控制器的硬件方案,该方案集成了以太网W5500、CAN总线、多路光耦输入/输出、继电器/可控硅驱动等功能。同时,详细解析了FX3U V10.0版源码,涵盖新增功能如编程口协议和Modbus RTU协议支持,以及大量新指令的引入。文章还讨论了硬件配置、软件源码解析、代码分析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适合人群: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硬件工程师、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汽车、工业控制、智能家居等领域,旨在帮助开发者理解和实现复杂控制逻辑,提高系统的智能化和灵活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源码和硬件方案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丰富的指令,还展示了如何通过不同通信协议实现设备间的高效数据交互。
2025-07-03 22:20:18 2.38MB
1
根据ISO/IEC 14443一A协议.完成无源电子标签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及其功能测试,实现了对芯片面积、速度和功耗之间较好的平衡。结果表明,在采用中芯国际的0.35 μm工艺条件下,所研制芯片面积为36 877.75μm2,功耗为30.845 8 mW,可完全满足协议对标签的性能要求。
2025-07-03 10:30:54 83KB RFID ISO/IEC 14443一A 电子标签
1
RTSP(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实时流协议)是一种应用层协议,用于控制多媒体数据的实时传输。它由RealNetworks和Netscape共同开发,主要用于Internet上的流媒体服务,如视频会议、在线直播等。RTSP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方法来控制实时流媒体的播放,暂停,快进,快退等操作。 RTSP的核心是其定义的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用于客户端(C)和服务器端(S)之间的交互。以下是RTSP中定义的一些主要方法: 1. DESCRIBE: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获取资源(如媒体文件)的描述信息,通常包含MIME类型、编码速率等。服务器返回一个SDP(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描述。 2. ANNOUNCE:客户端可以使用ANNOUNCE方法向服务器宣告一个新的媒体流,或者更新现有的流信息。这在动态添加或修改媒体流时非常有用。 3. GET_PARAMETER:客户端可以查询服务器上资源的特定参数值,也可以用来测试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状态。 4. OPTIONS:客户端可以发送OPTIONS请求来获取服务器支持的所有RTSP方法,或者在任何时候进行非标准请求的试探,而不改变服务器状态。 5. PAUSE:客户端通过PAUSE命令暂停媒体流的发送,但保持连接,以便稍后恢复。 6. PLAY:客户端使用PLAY请求服务器开始或继续发送媒体数据,指定播放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服务器将按照指定的时间范围发送数据。 7. RECORD:客户端使用RECORD方法开始记录媒体流,服务器根据给定的时间范围或演示描述确定记录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8. REDIRECT:服务器可以使用REDIRECT响应来指示客户端连接到另一个地址,通常用于负载均衡或服务器迁移。 9. SETUP:客户端使用SETUP方法配置媒体传输机制,如选择RTP/UDP或TCP作为传输协议,并获取必要的传输参数,如端口号。 10. SET_PARAMETER:客户端设置资源的参数,如编码设置或QoS参数。服务器应允许参数重复设置为相同的值。 11. TEARDOWN:客户端发送TEARDOWN请求来终止媒体流传输并释放服务器资源,结束RTSP会话。 在RTSP交互过程中,服务器会返回状态码以确认请求的成功与否。例如,200表示请求成功,4xx系列状态码表示客户端错误,5xx系列表示服务器错误。这些状态码有助于诊断和解决问题。 流数据在RTSP中被封装在一个ASCII字符"$"后面,跟着一个字节的通道标识,然后是两字节的长度,最后是实际的二进制数据。这种方式保证了数据在不同协议层之间的正确传输。 RTSP的命令状态转换表规定了不同命令在不同状态下的有效性,确保了协议的有序运行。例如,PLAY请求必须在SETUP请求成功响应之后才能发送,否则服务器会返回"455 Method Not Valid In This State"错误。 总结来说,RTSP协议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框架,使得客户端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实时媒体流,同时通过状态码和命令状态转换来保证通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RTSP常与其他协议如RTP(实时传输协议)配合使用,实现高效、低延迟的多媒体数据传输。
2025-07-02 18:13:38 75KB rtsp rtsp协议
1
内容概要:基于linux C写的TCP通信,包含客户端、服务端、说明文档 使用人群:linux C初学者,TCP通信初学者 使用场景:发送指定文件夹里面的文件,过滤掉 了 “./”和“../”文件夹 其他说明:自己试验过多次,都能发送成功,
2025-07-02 11:03:44 19KB linux 网络 网络 网络协议
1
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中,嵌入式系统的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STM32F407是ST公司生产的高性能ARM Cortex-M4微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等领域。而LwIP(Lightweight IP)是一个开源的TCP/IP协议栈,特别适合在资源有限的嵌入式系统中使用。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一种网络管理协议,可以用来管理网络设备,监控网络状态。enc28j60是一款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支持SPI接口,可以方便地与微控制器连接,实现以太网通信。 本项目在STM32F407微控制器上开发了一个基于lwIP的SNMP网络管理平台,并实现了TCP客户端功能,使用enc28j60作为网络通信的物理层接口。这样的配置使得STM32F407可以接入TCP/IP网络,进行数据的收发,同时通过SNMP协议实现网络管理功能。 在实现过程中,首先要确保lwIP协议栈在STM32F407上的正确配置和运行。由于lwIP协议栈是轻量级的,它只实现了必要的IP、ICMP、TCP和UDP协议,这为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提供了网络通信的能力。在配置lwIP时,需要根据STM32F407的硬件特性和项目需求对lwIP的内存管理、网络接口、TCP/IP协议参数等进行定制。 接着,需要在STM32F407上实现TCP客户端功能。TCP客户端是网络应用中常见的角色,它主动建立TCP连接到服务器端,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TCP客户端,需要正确处理TCP连接的建立、数据的发送与接收、连接的断开与异常处理等关键点。 此外,由于STM32F407自身并不具备以太网接口,需要通过enc28j60这样的以太网控制器来完成网络数据的收发。在硬件连接上,STM32F407通过SPI接口与enc28j60通信,通过编程来控制enc28j60完成以太网帧的收发。在软件方面,需要配置enc28j60的寄存器,初始化网络接口,并通过lwIP协议栈提供的API实现网络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 为了实现SNMP网络管理功能,还需要在STM32F407上编写或者集成SNMP代理(Agent)程序。SNMP代理能够响应来自SNMP管理站(Manager)的请求,实现对嵌入式设备的远程监控和配置。在嵌入式设备中实现SNMP代理,需要对SNMP协议进行解析,并将其与设备的硬件信息、网络状态等数据关联起来。 在项目的实际开发中,开发者需要具备ARM微控制器编程、lwIP协议栈使用、TCP/IP网络通信和SNMP协议应用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在STM32F407上搭建起一个功能完善的基于lwIP的SNMP网络管理平台,并通过enc28j60实现在TCP网络中的数据收发。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系统的稳定性、通信效率和资源占用情况。由于嵌入式设备的资源有限,需要精心设计数据处理流程,优化内存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复制,确保网络通信的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此外,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还需要考虑到安全性问题,采取措施防止潜在的安全威胁,如数据包的监听、篡改和重放攻击等。 STM32F407结合lwIP、SNMP和enc28j60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嵌入式设备提供了一种高效、稳定的网络接入和管理方式。这种技术的实现,不仅为设备联网提供了可能,也大大扩展了嵌入式设备的应用范围,为工业控制、智能监测等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
2025-07-01 16:46:12 61.28MB stm32 网络协议 snmp enc28j60
1
在本篇学习笔记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使用Qt/C++开发一个基于TCP协议的服务器端程序,该程序具有发送图片和文字的聊天功能。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在构建一个TCP服务器时,主要涉及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包括套接字(Socket)的使用、网络通信的建立、数据的封装和解封以及异常处理等。 创建一个TCP服务器需要启动一个监听端口,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在Qt框架中,可以使用QTcpServer类来实现这一功能。QTcpServer会监听指定的端口,并在接收到连接请求时发出信号。服务器端的程序通常需要处理QTcpServer的connected()信号,以便在客户端连接成功后执行后续的操作。 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建立起连接后,服务器需要能够处理来自客户端的各种数据。由于TCP协议保证了数据包的顺序和可靠性,服务器端在接收到数据时可以认为是按照发送顺序且完整无误地到达的。根据本学习笔记的目标,服务器端需要能够分别处理文字消息和图片数据。这通常需要服务器能够识别数据包的类型,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处理文字消息相对简单,服务器只需接收字节流,然后根据协议转换成字符串即可。但处理图片数据会复杂一些,因为需要考虑到图片数据量可能较大。此时,服务器除了要能够识别图片数据包,还需要能够高效地管理内存,避免因一次性接收大量数据而导致内存溢出。在Qt中,可以通过QTcpSocket的readyRead()信号来检测是否有数据到达,并读取数据。 除了接收数据外,服务器还需要能够向客户端发送数据。无论发送文字还是图片,都需要将数据封装成适合TCP传输的格式。在Qt/C++中,可以通过QTcpSocket的write()函数来发送数据。当发送操作完成时,write()函数会触发bytesWritten()信号,服务器可以通过此信号来确认数据已发送。 开发一个具有聊天功能的服务器端程序,还需要考虑到多线程或异步处理机制。由于服务器可能会同时处理来自多个客户端的请求,单线程的处理方式将很难满足性能需求。因此,需要合理利用Qt的线程机制,如使用QThread或QtConcurrent等,以保证服务器能够有效地并行处理多个客户端的连接和数据交互。 为了确保服务器程序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异常处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服务器端程序需要能够正确处理断线、数据包损坏、协议不匹配等各种异常情况,以避免程序崩溃或出现安全漏洞。 总结以上,一个基于TCP的可发送图片、文字聊天程序的服务器端实现涉及到套接字编程、数据包处理、多线程编程以及异常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本学习笔记的学习,读者应该能够掌握构建基本的TCP服务器端程序所需的核心技能,为开发更复杂的网络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5-06-30 13:07:48 6KB 网络协议
1
航空电子ARINC818,FC-AV协议FPGA实现源码,这个 Verilog 代码实现了 ARINC818 协议的基本功能,包括顶层模块、物理层接口、链路层和错误处理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完整的状态机实现链路管理(初始化、建立、断开),数据帧的接收和发送处理,CRC 校验计算和验证,错误检测和状态报告等 航空电子系统中,数据传输的高效和可靠是保障飞机安全运行的关键。ARINC818协议是专门为航空电子应用设计的视频数据传输协议,而FC-AV协议是光纤通道上实现的音频和视频数据传输标准。在航空电子系统中,通过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实现这些协议能够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解决方案。 Verilog语言是一种硬件描述语言(HDL),广泛用于编写电子系统的数字电路。本源码使用Verilog编写,实现了ARINC818协议的基本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模块: 1. 顶层模块(arinc818_top.v):这一模块是整个设计的入口点,它包含了对其他模块的实例化,以及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和信号传递。顶层模块的设计对于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2. 物理层接口(arinc818_phy_interface.v):物理层是协议栈中最底层,直接与硬件通信,负责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在本源码中,物理层接口模块负责处理与FPGA的输入输出相关的逻辑,例如电信号的编码和解码,以及串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3. 链路层(arinc818_link_layer.v):链路层管理数据的打包、解包和传输过程中的链路控制功能。在本源码中,链路层实现了完整的状态机,用于管理链路的初始化、建立连接、断开连接等。此外,链路层还负责数据帧的接收和发送处理,确保数据能够可靠地在网络中传输。 4. 错误处理模块(arinc818_error_handling.v):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错误检测和处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模块包含用于错误检测的逻辑,能够进行CRC校验计算和验证,一旦发现错误,会进行相应的错误报告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ARINC818协议在设计上要求高速、实时性,且对误码率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使用FPGA实现这一协议,可以利用其并行处理的优势,实现高速数据处理和传输。此外,FPGA实现的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够根据需要快速修改和升级。 对于航空电子系统而言,ARINC818协议的应用还包括飞行器的驾驶舱仪表、电子飞行包(EFB)、机载视频监控、飞行记录器等多种场合。这些场合对数据的稳定传输、实时反馈都有极高的要求,因此,本源码提供的FPGA实现方案能够满足这些严苛的需求,为航空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航空领域,数据的传输不仅仅是速率的问题,还包括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安全性。ARINC818和FC-AV协议的FPGA实现源码,通过精心设计的硬件逻辑,能够在保障数据传输高速、准确的同时,也确保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安全性。这对于整个航空电子系统的性能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份源码通过FPGA实现了ARINC818和FC-AV协议,不但在技术上展示了其高性能和可靠性,也对航空电子系统的设计者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实现基础。通过这些硬件代码的实现,航空电子系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为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5-06-29 20:17:50 4KB
1
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MODBUS协议的TMS320F2812DSP与PC机进行串口通信时的硬件连接。然后,详细阐述了从机通信程序和主机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其通信程序协议采用了一种通用工业标准Modbus协议。采用中断方式实现数据的接收和发送,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利用C语言编写DSP从站通信程序,以便于程序的移植。 ### 基于MODBUS协议TMS320F2812与PC机串口通信软件设计 #### 概述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不同的设备间的数据交换变得尤为重要。MODBUS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通信协议,提供了高效可靠的通信机制。本文旨在介绍如何利用MODBUS协议实现TMS320F2812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与PC机之间的串口通信。 #### 1. MODBUS协议简介 MODBUS协议是由MODICON公司在1979年开发的一种开放通信协议,主要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它是一种简单且强大的协议,用于不同设备间的通信。MODBUS协议支持多种物理层,如RS-232、RS-422、RS-485等。该协议的特点包括: - **主从式架构**:通信过程中只有一个主设备(Master),多个从设备(Slave)。主设备负责发起通信,从设备响应命令。 - **报文结构**:MODBUS定义了明确的数据包格式,包括功能码、地址码等字段,使得不同制造商的产品能够互相通信。 - **通信模式**:MODBUS支持ASCII和RTU两种传输模式。RTU模式更常用于工业应用中,因为它支持更高的通信速度。 #### 2. TMS320F2812 DSP概述 TMS320F2812是德州仪器(TI)推出的一款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专门用于电机控制和其他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应用。这款DSP具备以下特点: - **内置通信模块**:F2812集成了两个串行通信接口(SCIA与SCIB),支持异步通信。 - **FIFO缓冲区**:支持16级接收和发送FIFO,减少了CPU的负担。 - **电平兼容性**:工作电压为+3.3V,需要通过电平转换芯片与+5V的设备兼容通信。 #### 3. 硬件连接 硬件连接部分主要包括TMS320F2812 DSP、PC机以及必要的电平转换芯片。具体来说: - **电平转换**:由于DSP的工作电压为+3.3V,而PC机通常为+5V,因此需要使用74LS245芯片进行电平转换。 - **通信接口**:采用MAX232芯片作为RS-232通讯接口,支持两个接收和发送通道。 #### 4. 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部分分为两大部分:从机通信程序设计和主机通信模块设计。 - **从机通信程序**: - **编程语言**:采用C语言编写DSP从站通信程序,以利于程序的移植和维护。 - **中断方式**:通过中断方式实现数据的接收和发送,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 **功能实现**:从机程序需要解析MODBUS协议中的地址码、功能码等字段,并做出相应的响应。 - **主机通信模块**: - **软件实现**:PC机作为主站,负责发起通信请求。通常采用串口通信库来实现。 - **GUI设计**:为了便于人机交互,可以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UI)显示通信状态和接收的数据。 #### 5. 通信过程详解 通信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初始化设置**:设置串口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 2. **主设备查询**:主设备发送包含地址码、功能码等字段的数据包给从设备。 3. **从设备响应**:从设备接收到数据包后解析并执行相应操作,再返回结果给主设备。 4. **错误检测**:MODBUS协议通过CRC校验来检测数据传输错误。 #### 结论 通过对基于MODBUS协议的TMS320F2812 DSP与PC机之间的串口通信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通信方式不仅能够实现高效的数据交换,还能确保通信的可靠性。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编程,可以构建稳定可靠的工业控制系统。此外,MODBUS协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也为未来系统的扩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025-06-27 23:00:57 148KB MODBUS TMS320F2812 串口通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