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者: w848363568
|
上传时间: 2025-09-15 16:04:21
|
文件大小: 7.53MB
|
文件类型: PDF
### CAN基础培训知识点详解
#### 一、CAN总线技术概览
- **发展背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汽车的动力性、舒适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排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现代汽车引入了大量电子控制系统,如发动机管理系统(EMS)、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电子稳定程序(ESP)等。这些系统之间需要进行高效的数据交换与通信,从而促进了车载网络技术的发展。
- **发展历史**:
- **1983年**:博世(Bosch)公司开始研究用于汽车的串行总线系统。
- **1986年**:博世公司在SAE大会上首次公布了CAN协议。
- **1987年**:英特尔(Intel)推出了第一片CAN控制器芯片。
- **1991年**:博世公司颁布了CAN 2.0技术规范,并且CAN技术首先应用于奔驰S系列轿车上。
- **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CAN的国际标准ISO-11898。
- **1992年**:CiA组织成立,制定了第一个CAN应用层协议CANopen(CAL)。
- **1994年**:SAE颁布了用于卡车和巴士控制的J1939标准。
- **1999年**:近6千万个CAN控制器芯片投入使用。
- **2000年**:销售了超过1亿个CAN芯片。
- **2001年**:用在汽车上的CAN节点数目超过1亿个。
- **当前**:几乎每一辆欧洲生产的轿车都装备了CAN总线。
#### 二、CAN的性能特点与协议标准
- **性能特点**:
- 最高传输速率可达1Mbps。
- 传输距离最远可达10km。
- 支持多种通信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
- 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错误检测机制。
- 能够满足信息传输实时性的要求。
- 节点可以动态改变,便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
- 控制接口结构简单,易于配置和调试。
- **协议标准**:
- CAN遵循OSI七层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定义了硬件接口的电气特性,包括信号电平、传输速率等。
- 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帧的封装与解封装,提供了错误检测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 CAN 2.0A/B定义了两种类型的消息格式:标准格式(11位标识符)和扩展格式(29位标识符),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 三、CAN物理层
- **物理层功能**:
- 定义了CAN总线的电气特性和物理连接方式。
- 支持双线差分传输,提高抗干扰能力。
- CAN总线通常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以减少电磁干扰。
- CAN总线的终端电阻用于减少信号反射,提高信号质量。
- 支持多种通信速率,如10kbps至1Mbps。
#### 四、CAN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功能**:
- 提供了数据帧的封装和解封装功能。
- 实现了错误检测机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 支持仲裁机制,在多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时能够正确处理冲突。
- CAN数据链路层还包括了流量控制机制,确保通信顺畅。
#### 五、车载总线分类
- **不同类别的总线及其应用场合**:
- **A类**:位速率约10kbps,主要用于车身系统,如电动门窗、座椅调节等。
- **B类**:位速率10~125kbps,适用于状态系统,如电子仪表、故障诊断等。
- **C类**:位速率125~1000kbps,适合实时控制系统,例如发动机控制、ABS等。
- **D类**:位速率大于1000kbps,用于多媒体系统、线控系统等高性能要求的应用。
#### 六、典型汽车网络架构
- **常见车载网络架构**:
- CAN: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各种控制系统。
- FlexRay: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严格的实时性,用于关键的安全控制系统。
- 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低成本的单主/多从网络,适用于非关键系统。
- MOST(Media Oriented Systems Transport):专门用于音频视频传输。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CAN总线技术不仅在汽车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其他许多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CAN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现代汽车带来了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也推动了车载网络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