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Coherent Optica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CO-OFDM)是一种在光纤通信中广泛使用的高级调制技术。它结合了传统的电域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优点,并利用了光纤的相干接收特性,提高了信号传输的效率和容量。在CO-OFDM系统中,数据被调制到多个正交子载波上,然后在光域进行传输,接收端通过相干检测进行解调。 "CO-OFDM程序代码"很可能是一个用于模拟或实现CO-OFDM系统的MATLAB程序。`CoOFDM.m`文件可能是这个程序的核心部分,包含了OFDM信号的生成、调制、传输以及解调等关键步骤的算法。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关键步骤及其背后的理论知识: 1. **信号生成**:在CO-OFDM系统中,首先需要生成一组正交的子载波。这通常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实现,将时域的脉冲序列转换为频域的复数信号,每个子载波对应一个复数系数。 2. **预编码与加扰**: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频谱效率,数据在调制前可能进行预编码,如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或涡轮码。同时,数据也可能被随机加扰,以降低相邻符号的相关性。 3. **IQ调制**:在CO-OFDM中,数据被调制到复数的载波上,即所谓的I(In-phase)和Q(Quadrature)分量。这相当于在两个正交的载波上分别进行幅度和相位调制。 4. **插入导频符号**:为了在接收端进行准确的相位恢复和频率同步,会在OFDM符号之间插入导频符号,这些符号通常包含已知的幅度和相位信息。 5. **数字预失真**:考虑到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如四波混频(FWM),可能会对信号产生影响。因此,发送端会进行数字预失真,以抵消这些非线性效应。 6. **光发射**:经过调制的CO-OFDM信号会被转换为光信号并注入光纤进行传输。 7. **光纤传输**:在光纤中,信号会经历衰减、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其中,色散是主要问题,可能导致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 8. **相干接收**:接收端使用相干检测器,包括本地振荡器和光电探测器,来恢复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信息。相干检测显著提高了系统对噪声和色散的鲁棒性。 9. **信号解调**:解调过程包括去除导频符号、进行数字后处理(如均衡)、解扰和解码。均衡器用于补偿光纤中的色散效应,解码器则将编码的数据恢复为原始信息。 10. **性能评估**:程序可能还包括性能评估模块,如误码率(BER)计算,以验证系统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的性能。 "CO-OFDM程序代码"涉及到光纤通信领域的许多核心概念和技术,包括调制、解调、编码、预处理和信号分析。通过理解和分析`CoOFDM.m`文件,可以深入理解CO-OFDM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化方法。
2025-05-01 19:15:18 3KB 相干光OFDM
1
利用光纤无源器件制作了光学90°混频器,实现了混频器90°相移的精确控制与监测,稳定时间达到12 h以上,利用此混频器研究并实现了数字相干光检测。对差分相移键控(DPSK)信号光和本振光进行混频,高速模数转换器(ADC)对混频后的基带信号采样,利用离线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进行光载波相位估计和色散补偿,利用有限冲击响应(FIR)数字滤波器补偿了经过90 km光纤传输的8 Gb/s速率DPSK信号的色散失真,测量无误码。
2023-02-10 15:34:02 3.14MB 光纤通信 零差检测 90°混频 差分相移
1
相干光通信QPSK,QAM调制格式等MATLAB仿真代码,直接运行即可,非常好用。
1
40G/100G相干光通信及测试
2022-08-26 11:00:18 1.25MB
1
在兼顾图像恢复能力的基础上,将不同物距下点扩展函数相似性的评价函数费希尔信息量(Fisher Information,FI)应用到波前编码实际光学系统相位板的优化设计中。在焦距和孔径之比为3、有效焦距为100 mm的无穷远成像的双胶合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得到了双胶合-波前编码系统。通过解码前后的点扩展函数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5 m到无穷远的物距范围内很好地调制了系统的点扩展函数,使得它对物距不敏感。最后通过对位于5 m,10 m和15 m的三人分别进行传统双胶合成像和双胶合波前编码系统的成像实验对比,有力地证明了双胶合系统的清晰成像的物距范围从10 m到无穷远扩展到5 m到无穷远,这使得光学系统景深得到很大的延拓。
2022-08-02 02:30:09 1.33MB 光学设计 非相干光 波前编码
1
大气湍流引起的光强闪烁使得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系统性能恶化,而分集接收技术可有效改善这一影响。为进一步分析分集接收技术对相干接收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和外差相干接收技术,建立了Gamma-Gamma大气湍流信道模型下自由空间光通信分集接收系统模型。在不同大气湍流强度和接收天线数情况下,分别采取最大比合并(MRC)、选择合并(SC)和等增益合并(EGC),分析了对应的系统误码率(BER)和通信中断概率(OP),并与相同接收口径下的传统单天线接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RC、EGC分集接收对大气湍流下的相干通信系统性能有明显改善,而SC分集接收仅当平均信噪比低于某一阈值时对相干通信系统的性能有所优化。
2022-06-18 19:22:54 4.41MB 大气光学 大气湍流 相干光通 分集接收
1
实时单载波相干光通信和实时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OFDM)通信在处理方法和处理顺序上有所不同。实时相干光OFDM通信,接收端的信号
2022-05-16 16:23:07 438KB LabVIEW
1
大数据-算法-高速相干光接收机关键算法的研究.pdf
2022-05-05 09:07:13 3.44MB 算法 big data 文档资料
提出一种新的数字散斑照相计量方法, 该方法将CCD和计算机相结合, 在自然光照明下对被测量物体照相, 通过一种快捷的图像处理技术, 直接提取出物体变形信息。 突破传统光测的激光照明及傅里叶变换模式, 实现光测量技术真正自动化。
1
相干光通信系统中,激光器相位噪声导致信号在复平面内发生旋转,因此需要在接收端对信号进行载波相位估计和恢复。在利用M次方载波相位恢复算法进行相位估计时,简化了对相邻N个符号进行求和取平均以减小加性高斯噪声影响这一步,将由残余频偏、相位噪声及加性高斯噪声引起的总相位偏移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估计出每个符号的总相位偏移,之后再恢复出调制相位。通过仿真比较了该算法与传统M次方载波相位恢复算法的性能,用该算法进行相位恢复后,信号的相位与原调制相位之间的误差只有10 -16 rad,而采用传统算法相位恢复后的误差可达0.3 rad,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更加准确地恢复出调制相位,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利用本文算法可在没有进行频偏补偿的条件下,直接完成相位恢复,而传统算法只能对频偏补偿后的信号进行相位恢复。此外,由于减少了求和取平均这一步,本文算法的复杂度也得到了降低。
2021-12-09 14:35:19 3.87MB 光通信 相干光通 载波相位 数字信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