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视 15 6.1 路径终端点模式和端口模式 15 6.2 缺损 15 6.3 相应措施 16 6.4 缺损关连 17 6.5 一秒性能监测过滤器 17 7 穿过XXX_MP参考点的信息流(XXX_MI) 17 8 通用处理 17 8.1 线路编码和扰码处理 17 8.2 定位处理 17 8.3 信号质量监视处理 21 8.4 BIP矫正处理 23 **ITU-T G.783协议详解** **一、协议背景和目的** ITU-T G.783协议是由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制定的,旨在规范同步数字系列(SDH)设备的功能块特性。这个协议不具体规定SDH设备的构造,而是提供一个基本的功能构件库和组合规则,以便描述和设计数字传输设备。G.783与其他如G.806、G.781、G.784和I.732等建议书一起,构成了完整的SDH网络设备功能规范。 **二、功能构件库** G.783协议定义了一套功能构件,用于描述SDH设备的基本功能。这些功能构件包括但不限于线路编码和扰码处理、定位处理、信号质量监视处理以及BIP矫正处理。每个功能块都有相应的输入/输出信息流,但这些是概念上的,而非物理连接。这些原子功能可以通过协议中规定的组合规则灵活组装,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三、关键功能** 1. **156.1路径终端点模式和端口模式**:这部分涉及到SDH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路径和接口处理,包括数据的接收、发送以及端口级别的管理和控制。 2. **156.2缺损监测**:SDH系统需要持续监测其性能,156.2规定了对网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或性能下降进行检测的机制。 3. **166.4缺损关连**:当检测到网络问题时,166.4规定了如何关联和报告这些缺损,以便于故障定位和修复。 4. **176.5一秒性能监测过滤器**:对SDH系统的运行性能进行秒级监控,提供实时的性能数据,有助于性能优化和问题诊断。 5. **177穿过XXX_MP参考点的信息流(XXX_MI)**:定义了信息如何在SDH网络的多个节点之间流动,包括特定参考点上的数据交换和处理。 6. **178通用处理**:涵盖了一系列通用的处理功能,如信号再生、时钟同步等,确保SDH网络的正常运行。 7. **178.1线路编码和扰码处理**:SDH系统中的数据通常需要经过编码和扰码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178.1详细描述了这一过程。 8. **178.2定位处理**:涉及帧定位和定时恢复,确保数据在SDH网络中的正确对齐和传输。 9. **178.3信号质量监视处理**:对信号质量进行实时监测,识别潜在的问题并触发适当的响应。 10. **218.4 BIP矫正处理**:错误检测和校正机制,如BIP-8校验,用于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四、应用场景** G.783协议广泛应用于SDH网络的设计、建设和运维中,帮助设备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确保SDH设备的互操作性和网络的稳定性。通过遵循G.783的规范,可以构建出高效、可靠的SDH传输系统,满足不同场景下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五、总结** ITU-T G.783协议是SDH网络的核心标准之一,它定义了SDH设备的关键功能和操作流程,确保了SDH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通过理解并实施G.783协议,可以优化网络性能,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简化网络的维护和管理。
2025-07-31 10:23:08 4.61MB ITU-T G.783
1
ITU-T G.692-1998标准的全称是“光接口规范用于具有光放大器的多通道系统”,它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一个传输系统和媒介、数字系统和网络的标准。这一标准文件定义了为多通道光线路系统接口,以便为将来在这些系统之间提供横向兼容性。该标准详述了在G.652、G.653和G.655光纤上,以4、8和16通道方式运行,速率高达STM-16的数据传输,以及在80公里、120公里和160公里的名义跨度长度下工作,并设定再生器之间目标距离可达640公里的系统接口参数。 该文件还规定了基于193.1 THz的频率网格,其信道间隔为50 GHz和100 GHz的整数倍。这个频率网格被用作选择信道中心频率的基础。该文档还包含有关传输媒介特性、光组件和子系统的特性等其他相关信息。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该标准中的关键知识点。 光放大器在光通信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用于增强信号,补偿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使得信号能够在远距离传输过程中保持强度。光放大器的引入,使光纤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更长的传输距离和更高的通信速率,从而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 根据ITU-T G.692标准,定义了多通道光线路系统的接口,这些系统能够在不同制造商的产品之间实现兼容,这有利于系统的互操作性,减少了特定供应商锁定的风险,促进了市场的竞争和技术创新。此外,该标准还指定了信道间隔,即相邻信道中心频率之间的空间,这对于确定光信号的传输频率至关重要,确保了信号的正确发送和接收,避免了信道间的干扰。 信道间隔的标准化是实现多信道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标准推荐的193.1 THz频率网格、以及50 GHz和100 GHz的整数倍信道间隔,支持了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的应用。DWDM技术允许在单一光纤上传输多个独立信道,每个信道都工作在不同的波长上。通过最小化信道间隔,DWDM系统能够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从而增加了光纤的通信容量。 ITU-T G.692标准还涉及到光传输系统的再生器,即光信号的中继放大器,其目标距离可达640公里。再生器用于增强信号,保持信号的完整性,防止信号质量下降。再生器在长距离传输系统中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减少信号衰减和色散,使得信号可以传输得更远。 另外,ITU-T G.692标准所涉及的光纤类型包括G.652、G.653和G.655,这些都是标准定义的光纤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例如,G.652光纤是最常见的单模光纤,广泛用于各种光通信应用;G.653光纤用于特定的色散移位单模光纤,在某些波长下几乎不存在色散;而G.655光纤则被设计为具有非零色散位移特性,这使得它在DWDM系统中更受欢迎,因为它可以支持更长的无中继距离。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需求,通信行业正不断寻求更高效的光网络技术。ITU-T G.692标准的制定就是为了适应这种需求,通过提供统一的规范来推动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确保不同厂商设备的兼容性,提升网络的可靠性和效率。 ITU-T G.692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将有助于运营商构建更加稳定和高效的光传输网络,同时也推动了光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创新和进步。通过遵循这一标准,通信网络能够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大的传输距离,从而更好地满足未来通信系统的需求。
2025-07-04 00:10:41 223KB ITU-T
1
ITU-T G.692 规定的标称中心频率——DWDM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波长分配与理解》 在光通信领域,尤其是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中,准确地控制和分配每个信道的波长至关重要。这不仅确保了信号的高效传输,也避免了不同信道间的干扰。ITU-T G.692 是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一份关键标准,它规定了DWDM系统中使用的无源C波段的40波或80波的标称中心频率和对应的波长。这篇文档将深入解析这一标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我们要明白DWDM技术的基本原理。DWDM允许在单根光纤上同时传输多个独立的光载波,每个载波占据一个特定的波长,这些波长之间紧密间隔,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容量。C波段,通常指的是1530nm到1565nm的波长范围,是DWDM最常用的频段,因为它符合大多数光纤的最佳传输窗口。 根据ITU-T G.692的规定,每个波道的间隔可以是100GHz或50GHz,这意味着相邻两个信道之间的频率差为100GHz或50GHz。在C波段中,100GHz间隔对应大约0.8纳米的波长差,50GHz间隔则对应约0.4纳米的波长差。例如,L48的中心频率为184800 GHz,对应的波长是1622.25 nm,而L49的中心频率为184900 GHz,波长则是1621.38 nm,两者相差约0.87 nm,正好是100GHz的波长差。 表中详细列出了从L48到Q87的每个波道的中心频率(Channel Ϯ)和对应的波长(λ(nm))。这些数值是按照严格的ITU-T规范计算得出,确保了系统中的每一个信道都能稳定工作,不会相互干扰。例如,C34的中心频率为193400 GHz,对应的波长为1550.12 nm,而H06的中心频率是190650 GHz,波长是1572.48 nm,它们分别代表了C波段和L波段的不同信道。 此外,这些数据对于网络规划、设备制造以及故障排查都极其重要。网络规划时,必须确保所有设备的波长设置与ITU-T标准一致,以实现无缝连接。设备制造商则依据这些参数设计和校准他们的DWDM设备,确保其兼容性。在维护过程中,如果发现通信问题,可以通过检查波长是否符合标准来快速定位问题。 ITU-T G.692规定的标称中心频率是DWDM系统设计、实施和维护的基础。对这些波长表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提升通信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确保信息传输的高效和可靠。因此,无论是网络工程师还是设备供应商,都需要对这些标准有深入的了解,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
2025-07-04 00:09:28 480KB ITU波长表
1
这份文档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关于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发布的关于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报告。国际电信联盟是联合国负责国际电信标准和政策的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分配全球无线电频率、卫星轨道,促进电信技术的发展等。国际电信联盟的互联网报告系列自1997年起出版,此份报告是系列中的第七份报告。 报告中还提到了系列内的其他报告,例如《便携式互联网》(2004)、《宽带时代的诞生》(2003)、《移动一代的互联网》(2002)、《IP电话》(2001)、《互联网发展》(1999)和《电信与互联网》(1997)。除了这些报告,ITU还发布了与“新举措”(New Initiatives)计划相关的其他出版物,如《建立数字桥梁》(2005)、《普遍网络社会》(2005)、《反击垃圾邮件》(2004)、《塑造移动信息社会的未来》(2004)、《互联网治理》(2004)、《无线电频谱管理》(2004)、《推动宽带》(2003)以及《信息社会的愿景》(2003)等。 这些出版物涵盖了与互联网发展相关的广泛主题,包括无线互联网的兴起、宽带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时代的互联网使用情况以及电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ITU的互联网报告系列和新举措系列的相关内容均可以在ITU的官方网站上找到,并且一些报告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此外,对于ITU成员国和部门成员以及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行政机构,提供印刷出版物的折扣。该报告强调了国际电信联盟在推动全球通信行业标准化和政策制定方面的重要性。 关于物联网部分,报告提供了对当时物联网概念的深入探讨,包括其潜力、挑战和可能的未来发展路径。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概念。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以及各种远程监控和管理等领域。 物联网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包括技术标准的统一、设备的互操作性、安全性问题、隐私保护以及需要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在政策层面,物联网的快速发展需要合理的监管框架和政策支持,以确保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文档中还提供了一些购买信息,包括如何获取ITU的出版物、如何联系ITU的销售服务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订购和下载相关出版物。此外,还提到了对于那些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购买者,以及对于ITU成员国和部门成员,都有一些特别的折扣优惠。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ITU的互联网报告系列是研究和理解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源。这些报告不仅为政策制定者、行业专家和技术开发者提供了深入的见解,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的窗口。 总体而言,这份报告和相关出版物为全球通信行业的政策制定、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提供了权威的指导和参考。
2024-10-11 15:38:26 18.02MB ITU,物联网
1
BT656协议标准版。
2024-06-27 11:05:10 179KB
1
ITU-T G.984.2 协议 中文版 千兆比特容量无源光网络(GPON物理媒介从属(PMD)层技术要求
2024-05-08 16:20:05 916KB gpon G984.2 ITU-T
1
计算雨衰的matlab程序(降雨衰减),基于最新版的ITU-R,适用于仿真无线通信信道,有做卫星链路相关的可供参考,包括使用电子地图ak,降雨率等,代码可直接使用
2024-04-30 17:43:58 23.4MB 无线通信 信道衰减 matlab仿真 ITU-R
1
ITU 的V.35标准,V35的接口标准规范,开发V.35的可以看看,SERIES V: DATA COMMUNICATION OVER THE TELEPHONE NETWORK
2023-12-05 14:58:40 361KB V.36
1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职责是确保卫星业务等所有无线电通信业务合理、平等、有效、经济地使用无线电频谱,不受频率范围限制地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议书。 无线电通信部门的规则和政策职能由世界或区域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无线电通信全会在研究组的支持下履行。
2023-05-20 18:02:15 3.76MB ITU-R__P.452-14_建议书
1
ITU-T 标准 G.957ITU-T G.957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OF ITU
2023-04-12 14:40:13 705KB ITU-T G.95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