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生产、实验等应用场合,经常用到电压在5~20V,电流在5~40A的电源。而一般实验用电源最大电流只有5A、10A。本文专门开发了以51系列单片机为控制单元,以 TL494 作为核心部件,以AT89C52 单片机作为控制部件的开关稳压电源。该稳压电源具有在一定范围内可调、结构简单 , 工作可靠的特点 ,该电路设计简单,应用广泛,精度较高等特点。 【基于单片机的数控开关电源的毕业设计】是一篇探讨使用51系列单片机进行开关稳压电源设计的文章,适用于科研、生产、实验等场景。这种电源能够提供5~20V的电压和5~40A的电流,满足了高于一般实验电源需求的电流输出。设计的核心是51系列单片机,配合TL494作为核心部件,以及AT89C52单片机作为控制单元,实现了电源的数字化控制,具有可调性、简单结构和高可靠性。 开关稳压电源在现代电子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其高效、小型化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的开关电源存在输出电压纹波大、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作者设计的新电源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了输出电压的稳定性。电源的设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稳压开关电源的设计、DC-DC变换电路、数码管显示电路和软件设计。 1. 单片机最小系统是实现这一设计的基础,它包括单片机、晶振电路和复位电路。51系列单片机如AT89C51/52在复位电路中,利用电容和电阻产生复位所需的高电平。晶振电路通常选择11.0592MHz或12MHz的频率,以支持精确的定时和串口通信。 2. 开关稳压电源的电路原理框图包含了整流滤波电路,采用单相全波桥式整流,降低输出噪声纹波。利用TL494芯片,可以通过调整占空比来改变输出电压,实现5~20V的可调范围。 3. DC-DC变换电路是电源的关键部分,负责电压的提升或降低,以满足不同负载的需求。TL494作为脉宽调制控制器,可以有效地控制晶体管的开关,从而调整输出电压。 4. 数码管显示电路则用于直观地显示当前电源的输出状态,便于用户监控和调整。 5. 软件设计部分则涵盖了控制算法和人机交互界面,使得电源能够根据预设或实时需求进行智能化调整,同时提供了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的能力。 这个基于单片机的数控开关电源设计结合了单片机技术、开关电源理论和控制策略,旨在提高电源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电子设备需求。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电源的性能,还降低了维护成本,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2025-05-12 13:37:49 380KB TL494 场效应管恒流电路 课设毕设
1
单相逆变器双闭环控制MATLAB Simulink模型解析与实现:外环PR控制器内环PI设计参考报告及仿真模型文献资料汇总,单相逆变器双闭环控制MATLAB Simulink模型详解:外环PR与内环PI仿真实践及设计指南(附参考文献),单相相逆变器双闭环控制MATLAB Simulink模型,外环PR,内环PI。 包含仿真模型,参考文献及设计报告。 推荐初学者参考。 ,关键词:单相相逆变器;双闭环控制;MATLAB Simulink模型;外环PR;内环PI;仿真模型;参考文献;设计报告;初学者参考,推荐:单相相逆变器双闭环控制Simulink模型设计与仿真分析
2025-05-12 11:57:17 2.3MB 数据结构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一款超低温漂带隙基准电路的设计过程,涵盖理论推导、电路设计、调试优化及最终性能评估。该电路采用Cadence 618进行设计,实现了2.4ppm的温度系数、90dB的电源抑制比(PSRR)和14.47uA的工作电流。文中不仅展示了关键代码片段,还分享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温度补偿、运放结构优化、电源噪声抑制等。此外,作者提供了完整的工艺库和虚拟机安装包,便于读者复现设计。 适合人群: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对带隙基准电路设计感兴趣的研发人员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精度、低功耗参考电压的应用场合,如便携式设备、精密测量仪器等。目标是帮助读者掌握带隙基准电路的设计方法,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章中包含了详细的电路设计步骤、仿真设置、调试技巧以及最终的实测数据,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带隙基准电路的设计原理和实践要点。同时,提供的工艺库和虚拟机安装包可以降低初学者的学习门槛,加快设计进程。
2025-05-12 10:42:30 2.41MB Cadence
1
电路设计中7个常用的接口类型pdf,我们知道,在电路系统的各个子模块进行数据交换时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信号无法正常、高质量地“流通”,例如有时电路子模块各自的工作时序有偏差(如CPU与外设)或者各自的信号类型不一致(如传感器检测光信号)等,这时我们应该考虑通过相应的接口方式来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
2025-05-12 10:38:24 321KB 开关电源
1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软件测试成为了保障软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复杂的人事管理系统,其稳定性和高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日常运营的顺畅与否。本次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搭建一个人事管理系统,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压力测试、性能测试和自动化测试,从而确保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功能测试是软件测试中最基本的测试类型,其核心目的是验证人事管理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是否按照需求规范正确执行。这包括但不限于员工信息管理、薪酬管理、招聘管理以及考勤管理等功能的实现。在进行功能测试时,测试人员需设计详细的测试用例,确保覆盖系统所有可能的输入条件和操作路径,以发现潜在的缺陷和错误。 压力测试则关注的是人事管理系统在超出正常工作负载条件下的表现,通常用于评估系统在极限状况下的稳定性和性能。通过模拟大量用户并发访问、大量数据处理等极端场景,测试人员可以观察系统是否会出现性能瓶颈、数据丢失或其他异常情况,从而为后续的性能优化提供依据。 性能测试则更加专注于系统在特定工作负载下的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消耗等性能指标。人事管理系统的性能测试通常涉及多个方面,例如系统启动时间、数据处理速度、页面响应时间以及资源占用情况等。通过这些性能指标的评估,可以对系统进行调优,以满足实际业务需求中的性能要求。 自动化测试是随着现代软件开发周期的不断缩短而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测试方式。它通过使用测试工具或脚本自动执行预定义的测试用例,从而提高测试效率和覆盖率。对于人事管理系统而言,自动化测试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快速发现回归错误,保证在系统升级或维护后,原有功能仍然能够正常工作。此外,自动化测试还可以作为持续集成的一部分,确保新加入的代码不会对现有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搭建的人事管理系统将是一个综合性的软件项目。它不仅需要实现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用户交互界面和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测试工具,如JMeter、Selenium、LoadRunner等,来实现不同的测试目标。这些工具将帮助测试人员更高效地完成测试任务,同时也为测试结果的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本次软件测试课程设计通过搭建人事管理系统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测试,不仅锻炼了学生对软件测试理论和实践的掌握能力,也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测试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是用户体验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由Jesse James Garrett撰写,该书的第二版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和服务。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用户体验已经成为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用户体验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方法。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X)涵盖了一个用户与产品交互的全过程,包括他们的感受、认知、反应以及情感等。书中的主要知识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战略层**:这一层涉及到产品的目标和用户需求。设计师需要明确产品的愿景,理解目标用户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期望从产品中获得什么。通过市场研究和用户研究,可以获取这些关键信息,确保产品设计的方向正确。 2. **范围层**:确定产品的功能和内容,即产品应提供哪些特性或服务来满足用户需求。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创建功能规格文档和内容策略,以确保产品的功能性与用户需求一致。 3. **结构层**:关注信息架构和交互设计。信息架构是组织和标签系统,帮助用户在产品中找到所需的信息。交互设计则涉及用户如何与产品进行交互,包括界面设计和导航设计,目的是让用户能够顺畅地完成任务。 4. **框架层**:具体到用户界面的视觉设计和布局。这一层的设计要考虑色彩、图形、字体选择以及空间分配等,使界面直观易用,同时传达品牌价值。 5. **表现层**:这是最表面的一层,关乎产品的视觉效果和感官体验。包括颜色、图像、动画等元素,它们共同创造出产品的视觉风格和整体感觉。 6. **迭代与优化**:用户体验设计并非一次性的过程,而是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用户反馈、数据分析和A/B测试等方法,不断调整和完善产品,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书中强调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而非开发者或设计师的直觉。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实用工具和方法,如用户画像、任务分析、原型制作和可用性测试,这些都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和掌握这些要素对于开发出成功的数字产品至关重要。无论是网站、应用程序还是物联网设备,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都是提升用户满意度、增加用户粘性和促进业务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是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者和任何关心产品用户体验的人都应该阅读的书籍。
2025-05-12 09:57:07 45.91MB 用户体验
1
【标题解析】 "2019本科毕业设计:基于UNet的遥感图像语义分割.zip" 这个标题揭示了本次设计的核心内容。它是一个本科毕业生在2019年完成的项目,主要研究的是利用UNet模型对遥感图像进行语义分割。语义分割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它旨在将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分类到预定义的类别中,如建筑、道路、植被等。UNet是一种特别适用于图像分割任务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尤其在医学影像和遥感图像处理中表现出色。 【描述解析】 "毕业设计文件及源码" 描述表明这个压缩包包含的不仅是设计报告,还有实际的源代码。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期待找到关于如何实现UNet模型的详细文档,以及用于训练和测试模型的代码。这为其他学习者或研究人员提供了复现和进一步开发该项目的可能性。 【标签解析】 "毕设" 和 "源码" 标签进一步确认了这是一个毕业设计项目,并且提供编程源代码。这使得这个资源对于那些正在做类似课题或者想了解UNet应用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非常有价值,他们可以参考源代码来理解和学习如何构建和优化自己的模型。 【文件列表解析】 虽然具体的文件名称列表 "yuanqew" 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推测文件的具体内容,但通常在这样的毕业设计项目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以下几类文件: 1. **设计报告**:详述项目背景、目标、方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PDF文档。 2. **源代码**:包括使用Python或类似语言编写的训练脚本、模型定义、数据预处理和后处理函数等。 3. **数据集**:遥感图像的集合,可能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4. **模型文件**:训练得到的模型权重和配置文件,可能包括不同训练阶段的模型。 5. **结果展示**:图像分割的结果,对比实际图像与分割结果的可视化。 6. **README**:指导如何运行代码和理解项目的文档。 通过这个项目,学习者不仅可以了解到UNet模型在遥感图像语义分割中的应用,还能接触到数据处理、模型训练、性能评估等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基本流程,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源代码的公开也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分享。
2025-05-12 09:01:15 46.92MB 源码
1
给出了一种利用TSMC 0.18μm CMOS工艺实现的2.5Gb/s跨阻前置放大器。此跨阻放大器的增益为66.3dBΩ,3dB带宽为2.18GHz,等效输入电流噪声为112.54nA。在标准的1.8V电源电压下,功耗为7.74mW。输入光功率为-10dBm时,PCML单端输出信号电压摆幅为165mVp-p。模拟结果表明该电路可以工作在2.5Gb/s速率上。
2025-05-12 00:55:57 612KB 工程技术 论文
1
基于标准CMOS 0.18 μm工艺,设计了一种带AGC功能的光接收机RGC输入前置放大器。该放大器采用电压并联负反馈结构;输入级采用RGC结构以拓展带宽,从而解决了宽带宽与高跨阻之间的矛盾;输出级接入单端转差分结构,使输出的信号能直接输入到后续的主放大器中;嵌入自动增益控制技术AGC,以解决输入动态范围与高跨阻、低噪声之间的矛盾。同时,选用SIMC 0.18 μm工艺库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当光接收机输入光功率为-10 dBm、电源电压为1.8 V、光检测器的寄生电容为0.5 pF时,此放大器具有良好的等效电流输入曲线和幅频特性。 【一种带AGC功能的RGC输入前置放大器设计】是一种专为光接收机设计的集成电路,采用0.18微米的标准CMOS工艺。该放大器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宽带宽与高跨阻以及输入动态范围与低噪声之间的矛盾。通过引入自动增益控制(AGC)技术,它能够动态调整增益,确保在不同输入光功率条件下保持稳定的性能。 在电路设计上,该放大器采用了电压并联负反馈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提高稳定性和线性度。输入级采用了RGC(Regulated Cascode,受控共源极)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扩展放大器的带宽,同时解决宽带宽和高跨阻的矛盾。RGC结构以其高输出阻抗和宽输出电压范围而著称,而且由于其高速度和低噪声的特性,特别适合用作前置放大器。 输出级则采用了单端转差分结构,这一设计使得放大后的信号可以直接馈送到后续的主放大器,简化了系统连接,降低了信号损失。嵌入的AGC技术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强弱自动调节增益,从而确保整个系统的动态范围。 在性能参数分析方面,RGC电路的输入电阻可以通过电路的小信号分析来计算。光电二极管作为光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器,其输出电流经过晶体管M1放大,形成电压信号。晶体管M2和电阻R3在输入级提供局部反馈,有助于改善输入阻抗。通过适当的电路配置,例如图2中的低通滤波器(R7和C1),可以实现单端到差分的转换,同时消除输出偏移。 在实际模拟仿真中,利用SIMC 0.18微米工艺库,该放大器在1.8伏电源电压下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当光检测器的寄生电容为0.5皮法时,低频跨阻增益达到72.8 dBΩ,3dB带宽为3.06 GHz,满足了高速率(10 Gb/s)的需求。同时,噪声电流低至108.36 nA,表明该放大器具有较低的噪声性能。 这种带AGC功能的RGC输入前置放大器设计,结合了RGC结构的优势和AGC技术,能够在有限的电源电压下实现高速、低噪声的光信号放大,对于提高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设计对于减少我国对进口通信芯片的依赖,推动国内通信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25-05-12 00:51:05 306KB IC设计软件
1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随着移动应用的普及,小程序已经成为了开发各类应用的热门选择。特别是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开发一个小程序作为毕业设计项目,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实际开发能力,更能够紧跟行业趋势。本次介绍的项目——音乐播放器小程序,便是这样一个兼具实用性和前沿性的设计案例。 该音乐播放器小程序的主要功能包括播放歌曲、动态封面展示、播放控制以及歌曲切换。具体来说,该程序支持通过网络连接播放mp3格式的音乐文件,这是目前网络音乐播放的主流方式,既节省了本地存储空间,又便于音乐的更新和管理。同时,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播放器在播放歌曲时,会显示相应的专辑封面,并且封面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旋转,这不仅增加了视觉上的趣味性,也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生动的感官体验。 在播放控制方面,该小程序设计了开始、暂停、下一首等基本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点击操作,控制音乐的播放与暂停,以及切换到下一首歌曲。这些功能虽然基础,却是音乐播放器的核心交互环节,确保了用户能够轻松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和欣赏音乐。此外,为了更好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主页面还设计了动态轮播图,通过展示最新的音乐信息或热门推荐,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和新鲜感。 从技术实现角度来看,音乐播放器小程序的设计涉及到前端界面设计、后端服务器交互、网络请求处理等多个方面。前端负责展示用户界面和交互逻辑,而后端则负责音乐文件的存储与分发,以及用户请求的响应处理。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程序的响应速度、资源占用、跨平台兼容性等问题,确保音乐播放器能够在不同设备上流畅运行。 音乐播放器小程序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应用项目,它涉及到的技术点丰富,功能实用,非常适合用于展示学生的综合开发能力。通过完成这样的小程序开发,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移动应用开发流程的理解,还能够学习到包括用户界面设计、网络通信、数据存储和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标签上的“小程序项目”、“毕业设计”和“音乐播放器”也进一步明确了该项目的定位和目标。它是一个针对移动平台开发的项目,需要完成从设计到实现的全部工作,最终以一个具体、可用的音乐播放器作为毕业设计成果。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术上取得进步,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音乐播放器小程序的设计和开发,是移动应用开发领域中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如何将用户的实际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功能设计,并通过编程语言和技术框架实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编程技能,更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项目管理能力。随着小程序应用的不断普及和优化,未来的开发者需要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技术创新,而音乐播放器小程序项目恰好是锻炼这些能力的一个良好契机。
2025-05-11 20:45:10 1.17MB 小程序项目 毕业设计 音乐播放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