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Fluent软件的多孔介质(泡沫金属)流动传热仿真的研究,涵盖了三个主要方面:泡沫金属相变储能仿真、梯度孔隙结构泡沫金属流动传热仿真以及多孔介质固液传热系数UDF的编写。首先,文章讨论了泡沫金属作为一种高效的相变储能材料,通过热平衡方程或热非平衡方程描述其相变过程,并通过编写UDF实现与Fluent的集成。其次,针对梯度孔隙结构的泡沫金属,建立了流动传热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展示了其优异的传热性能。最后,文章深入探讨了多孔介质固液传热系数的定义和计算,通过编写UDF提高了仿真精度。通过对某文献的复现,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有效性。 适合人群:从事多孔介质传热研究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高校师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和应用多孔介质流动传热仿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旨在提升多孔介质的传热性能,推动相变储能技术的发展。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结合实际案例和代码片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仿真方法。
2025-08-05 16:08:51 521KB CFD Fluent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纯石蜡和泡沫金属作为多孔介质的流体仿真技术。首先介绍了在Fluent中如何设置材料属性、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来模拟纯石蜡的复杂流动行为。接着讨论了不同类型的泡沫金属孔隙结构(均质、组合梯度、线性梯度)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方程。此外,还讲解了UDF(用户自定义函数)的编译和应用,用于描述孔隙结构对流体流动的具体影响。最后,介绍了使用SpaceClaim进行泡沫金属骨架建模的方法,确保几何模型的准确性,为流体仿真提供可靠的基础。 适合人群:从事流体仿真、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对多孔介质流体仿真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纯石蜡和泡沫金属流体特性的科研项目,旨在提升仿真精度和模型准确性,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还结合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
2025-08-05 15:37:22 355KB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四参数随机生长法(QSGS算法)在生成随机孔隙结构方面的应用。首先,通过Python代码展示了如何利用QSGS算法生成二维和三维的随机孔隙结构,并讨论了关键参数如孔隙率、生长概率、分布概率等的作用。接着,文章探讨了将生成的孔隙结构转化为CAD模型的方法,包括使用SVG、DXF等格式进行矢量化处理,以及在导入仿真软件(如COMSOL、ANSYS Fluent)之前所需的网格光顺处理。此外,文中还分享了一些实用技巧,如使用trimesh库进行网格优化,以及如何通过参数扫描提高仿真精度。 适合人群:从事材料科学、多孔介质研究、仿真分析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生成复杂随机孔隙结构并进行流体力学、热传导等仿真的应用场景。主要目标是提供一种高效、灵活的孔隙结构生成方法,提升仿真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多个Python代码片段作为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QSGS算法。同时,强调了参数调整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具体的优化建议。
2025-07-15 11:17:07 2.08MB
1
COMSOL多孔介质稀物质传递模型:瞬态研究与注浆技术实践,COMSOL多孔介质稀物质传递模型:基于Brinkman方程的巷道注碱液消除有害物质的研究与实践,[1]模型简介:使用有限元软件COMSOL,多孔介质稀物质传递,巷道注碱液,消除有害物质,采用四个注碱管。 使用了一个Brinkman方程+一个多孔介质稀物质传递场。 瞬态研究,可以观察浆液扩散距离,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 浆液反应公式:NaHCO3+H2S=NaHS+H2O+CO2 [2]案例内容:包含一个数值模型,一个视频讲解。 [3]模型特色:在别人基础上进行复现,侵犯原作可联系。 可练习三维几何在软件中的使用技巧,后处理的技巧,渗流场与稀物质传递场的耦合,瞬态研究,可在此基础上学习注浆等。 注明:本模拟为简化计算时间,采用了较粗网格,可根据视频内容自行调节,可进行模型的相应。 ,模型简介:COMSOL; 多孔介质稀物质传递; 巷道注碱液; 四个注碱管; Brinkman方程; 瞬态研究。 核心关键词:模型; 复现; 侵权; 视频讲解; 几何使用技巧; 后处理技巧; 渗流场与稀物质传递场耦合。,COMSOL多孔介质瞬态注浆
2025-07-07 16:34:26 851KB 开发语言
1
COMSOL仿真探究PEM电解槽三维两相流模拟:电化学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揭示电流分布及气体体积分数变化,COMSOL仿真软件PEM电解槽的三维两相流模拟:多孔介质中的电化学及析氢析氧过程分析,comsol仿真 PEM电解槽三维两相流模拟,包括电化学,两相流传质,析氢析氧,化学反应热等多物理场耦合,软件comsol,可分析多孔介质传质,析氢析氧过程对电解槽电流密度分布,氢气体积分数,氧气体积分数,液态水体积分数的影响 ,comsol仿真; PEM电解槽; 三维两相流模拟; 多物理场耦合; 传质过程; 电流密度分布; 氢气体积分数; 氧气体积分数; 液态水体积分数。,COMSOL仿真:PEM电解槽三维两相流电化学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分析
2025-07-04 10:01:51 79KB 哈希算法
1
PEM电解槽仿真模型分析,基于Comsol仿真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多物理场耦合模型:传热、多孔介质流动与极化性能分析,质子交膜(PEM)电解槽comsol仿真模型,耦合电解槽,传热,多孔介质流动物理场,可以计算出电解槽极化曲线,气体摩尔浓度分布,温度分布,压力分布等。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电解槽; comsol仿真模型; 耦合电解槽; 传热; 多孔介质; 物理场; 极化曲线; 气体摩尔浓度分布; 温度分布; 压力分布;,质子交换膜电解槽COMSOL仿真模型: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在研究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的仿真模型分析时,Comsol仿真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建立和分析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多物理场耦合指的是在同一个仿真过程中考虑多种物理现象的相互作用,例如在PEM电解槽的运行中,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包括传热、多孔介质流动、电化学反应等。这些现象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电解槽的性能。 传热是电解槽中非常关键的物理过程之一,涉及到热量在电解槽内的生成、传递和散失。温度分布对电解槽的效率和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仿真模型中,可以精确模拟出温度如何在电解槽中分布,并预测其对其他物理过程的影响。 多孔介质流动通常指的是电解反应过程中,气体和液体在多孔电极和膜之间的流动行为。这些流动不仅关系到反应物质的传输效率,还影响到电解槽内部的浓度分布和反应速率。仿真模型可以帮助设计出更高效的流动结构,以提升电解槽的整体性能。 极化性能分析关注的是电解过程中电极电势的变化,这直接影响到电解槽的功率输出。通过Comsol仿真模型,可以计算出电解槽的极化曲线,从而分析其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气体摩尔浓度分布是评估电解槽反应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气体在电解槽中的分布不均匀会增加反应的局部电阻,导致效率下降。仿真模型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气体浓度分布情况,帮助优化设计。 压力分布对于理解流体在电解槽内的行为同样重要。压力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流体流动的速率和方向,进而影响电解槽的性能。仿真模型能够提供压力分布的详细信息,为工程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电解槽、Comsol仿真模型、耦合电解槽、传热、多孔介质、物理场、极化曲线、气体摩尔浓度分布、温度分布、压力分布。 通过这些仿真模型,研究人员能够深入理解PEM电解槽内部复杂的工作机制,并为改进电解槽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这些仿真工作对于推动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未来高效、稳定、经济的绿色能源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奠定基础。
2025-07-04 09:54:51 1.55MB rpc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COMSOL进行多孔介质中CO2羽流的两相流传热建模与仿真的全过程。首先讨论了物理场选择,强调了“多孔介质传热”和“达西定律”的结合使用。接着探讨了CO2在裂隙中的相变处理,推荐使用非等温流动耦合,并提供了密度表达式的简化版本。文中还提到了边界条件设置的关键点,如地热储层底部的压力出口而非速度出口,以及网格划分的方法,包括边界层网格的应用和自适应网格的优势。此外,文章深入讲解了传热耦合中的相变潜热处理、非平衡态传热选项的启用,以及调试过程中常见的数值稳定化技巧。最后,作者分享了一些实用的经验和技巧,如参数敏感性测试、时间步长的选择和GPU加速的应用。 适合人群:从事多孔介质传热研究、两相流仿真、地热系统建模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复杂两相流传热建模和仿真的科研项目,旨在提高模型准确性、优化计算性能,确保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具体的建模步骤和技术细节,还分享了许多实践经验,帮助读者避开常见陷阱,提高建模成功率。
2025-05-27 22:12:33 274KB COMSOL GPU加速
1
为了减小采空区渗透率分布对流场数值模拟精确程度的影响,在岩梁理论和“O”型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采空区非均质多孔介质孔隙分布规律,建立了采空区孔隙率及渗透率三维分布数学模型;以姚桥煤矿7271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注CO2防灭火技术为研究背景,采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采用渗透率三维分布模型及不同固定常数渗透率时采空区气体运移规律,并进行了现场实测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沿采空区深度方向,采空区的孔隙率在靠近工作面侧较大;沿工作面倾向,采空区内靠近煤柱侧的孔隙率变化较大,压实稳定区的孔隙率较小。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工作面漏入采空区的漏风量增大,CO2不易在采空区中聚集;当渗透率减小时,CO2的体积分数由回风巷侧逐渐向进风巷侧升高。数值模拟采用渗透率三维分布函数得出的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平均误差为8.0%,小于固定常数渗透率,以为采空区风流场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基础参数依据。
2024-01-16 17:52:02 1.79MB 行业研究
1
依据煤层开采后冒落带分布特征,结合覆岩采动裂隙"O"型圈理论,将采空区进行分区,建立物理模型,根据采空区多孔介质特性,分析不同区域的平均碎胀系数、渗透率、孔隙率,在fluent中分区设置参数,模拟分析采空区流场和瓦斯分布特性。
2024-01-16 17:41:46 405KB “O”型圈理论 多孔介质 数值模拟
1
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及变化规律的研究是采空区防灭火工作的基础。运用Fluent流体软件建立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并分别考察了进风巷风速及进风巷侧未冒落巷对采空区"三带"分布的影响,据此为采空区自然发火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2024-01-16 17:31:40 265KB 多孔介质 未冒落巷 数值模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