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CI 301-2010结构混凝土规范.pdf
2025-11-04 12:51:20 29.14MB
1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智能变电站作为保障电网安全、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设施,其作用日益凸显。智能变电站内部使用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其中同步相量测量装置(PMU)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设备。DL_T_1405.1-2015《智能变电站的同步相量测量装置 第1部分 通信接口规范》为该类设备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提供了标准化的通信接口规范。这一规范对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降低维护成本以及增强系统的互操作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步相量测量装置(PMU)是一种可以实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相量,并通过GPS等定位系统提供时间标记,从而实现电网同步的高精度测量设备。其测量结果可以被应用于电网的实时监测、控制和自动化决策中。在智能变电站中,PMU能够提供关键的同步信息,对于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以及提高电能质量至关重要。 DL_T_1405.1-2015规范主要涵盖了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在智能变电站中的通信接口方面的要求,它详细规定了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如何通过通信网络与其他智能设备以及监控中心进行数据交换。这一规范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 通信协议的选择:规定了同步相量测量装置需要支持的通信协议类型,以及不同协议适用的场合和条件。这些协议可能包括IEC 61850标准中规定的通信协议,或其他适用于实时数据传输的协议。 2. 数据格式及编码:详细定义了传输的数据格式,包括数据元素的编码、数据结构以及相应的语义解释。确保了数据的标准化和兼容性,以便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在同一个网络环境下正常交互。 3. 通信服务与功能:明确了PMU需要提供的通信服务类型,例如数据采样值传输服务、对等通信服务等,以及各自的功能和适用场景。这些服务能够满足智能变电站中不同层级、不同功能需求的数据交换。 4. 通信网络要求:规定了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在通信网络中的使用要求,包括网络延迟、数据吞吐量、可靠性等性能指标,保障了实时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 安全性要求:强调了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要求,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6. 接口的物理和电气要求:除了上述软性规定外,规范还涉及到了同步相量测量装置与通信接口相关的物理层和电气层的技术要求,确保了装置的物理连接和电气特性符合标准。 通过实施DL_T_1405.1-2015标准,可以确保智能变电站中同步相量测量装置与其他设备及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具备互操作性和高效性,为智能电网的可靠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2025-11-02 16:17:20 717KB
1
电力系统时间同步系统规范是一个专门针对电力系统中时间同步系统制定的标准,它详细规定了时间同步系统的统一接口、系统组成以及时间同步的准确度要求。这个规范的目的是确保电力系统中的时间同步系统能够与各类被对时设备有效地进行互联,并且实现不同厂商之间时间同步装置的兼容性,以支持电力系统的网络化和自动化。 在深入探讨这一规范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基础知识点: 1. 时间同步系统的基本概念:时间同步系统是指在一个系统或网络中,多个设备能够保持统一的时间基准。这样的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助于确保系统操作的同步性、减少故障概率,并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时间同步的重要性:在电力系统中,时间同步对于故障检测、隔离和恢复(故障诊断)、负载管理、需求响应和自动化控制等应用至关重要。它确保不同地理位置的事件可以被准确记录和同步分析,这对于保障整个电网的安全和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3. 时间同步技术:目前广泛使用的时间同步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时间协议(NTP)、精确时间协议(PTP,IEEE 1588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伽利略系统等。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媒介和算法来实现精确的时间同步。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标准中所包含的关键知识点: 1. 统一接口规范:这是时间同步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统一接口包括物理接口和数据接口两个方面。物理接口标准涉及连接器的类型、电缆规格以及电气特性等;数据接口标准则包括数据传输速率、帧结构、通信协议和封装方式等。统一接口的定义有利于不同制造商的设备间实现即插即用的互操作性。 2. 系统组成:规范会详细描述时间同步系统的构成,这可能包括时间同步服务器、时间源、传输媒介和授时终端等。每个组件的功能和性能要求都会在标准中得到明确。 3. 时间同步的准确度:准确度要求是时间同步系统中的核心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电网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标准中会规定不同类型设备的时间同步误差范围,比如主站、子站和终端设备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的时间同步误差上限。 4. 互联要求:规范将详细描述不同设备间互联的要求,比如对于对时信号的兼容性、对时精度要求、信号传输的冗余性和可靠性要求等。这确保了即便在复杂多变的电网环境中,时间同步系统仍能保持高效稳定的工作状态。 5. 安全和可靠性:在电力系统时间同步中,安全性同样重要。规范中将包含确保时间同步系统的安全性措施,例如数据加密、身份验证机制和故障恢复策略,以及对可能的网络攻击和故障模式的防护措施。 6. 兼容性和扩展性:在电力系统时间同步系统规范中,兼容性和扩展性也是被强调的重要方面。规范会提供机制和方法,以保证新一代时间同步装置能够与现有的系统兼容,同时允许系统的平滑扩展。 7. 定时和监控:时间同步系统还需要具备定时和监控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同步状态的监测、同步质量的评估、以及故障和异常的报警等。 8. 文档和测试:规范中也会详细规定相关技术文档的要求,以及必须进行的测试和验证,确保所有要求都能得到实际满足。 这些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一个精确、可靠和安全的时间同步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性能和管理水平。在具体实施时,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制造商的技术和产品特性,以及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2025-11-02 14:40:38 949KB 电力系统
1
MIDI 1.0(电子规范和协议) General MIDI 1(包括 GM 开发者指南) 标准 MIDI 文件 MIDI 显示控制 MIDI 机器控制 MIDI 时间码 在网站上还有所有自 1996 年以来增加的 MIDI 规范,并包括最近增加的针对 MIDI 数据经过 Bluetooth Low Energy (BLE / 蓝牙低功耗) 传输的规范。还包含有一个参考表,可以快速而轻松的查询特定的 MIDI 信息号,找到厂商 ID 号,以及更多的国际 MIDI 标准。
2025-11-01 14:40:26 3.71MB MIDI规范
1
本书采用规范说明和描述语言SDL(Spec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Language)记号来描述状态和状态间的转换。这种方法经常使用在通信协议和智能卡领域,以描述面向状态的机制,SDL意即规范说明和描述语言,并在CCrIT建议Z.100中有详细的说明。   SDI-记号和那些用于标准流程图中的符号相似。但其描述的不是程序的流程而是从状态到状态的转换。SDI,框图是用相互间由线条连接的标准化的各个符号构成的,其流程总是从左上方到右下方,所连接各个符号的线不需要用箭头来标识其起点和终点①   从简单的图形看来,这种记号被认为是对具有某些过程的系统的描述。而每一过程则是 智能卡技术领域中,规范说明和描述语言SDL(Spec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Language)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详细阐述系统状态和状态间的转换。SDL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建模语言,尤其适用于描述通信协议和智能卡系统中的状态机行为。它在CCITT(现为ITU-T)的建议Z.100中被详细定义,提供了标准化的方式来描述复杂系统的行为。 SDL记号系统,即SDI(Spec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Diagram),其符号设计与传统的流程图类似,但重点在于描绘状态之间的转换,而非程序执行的顺序。SDI框图通过线条连接的标准化符号展示流程,通常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展开,线条的起点和终点无需用箭头标示。这种记号方法能够直观地展示系统如何根据外部输入或内部事件在不同状态间转换。 1. **开始符号**(1):代表一个过程的起始点,大多数SDI框图以此为开头,表明了一个新流程的开始。 2. **作业符号**(2):用于表示一个特定的操作,其内部的文字描述了该操作的具体内容,替代了额外的辅助程序说明。 3. **决策符号**(3):允许在状态转换中进行条件判断,通常有“是”和“否”两种分支,根据条件的结果引导流程走向不同的状态。 4. **链接符号**(4):用于连接到其他SDL框图,有助于将大型的流程图分解为多个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 5. **输入符号**(5)和**输出符号**(6):表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清晰地定义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参数。 6. **状态符号**(7):用于标记系统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是理解状态机动态的关键元素。 这些符号的组合使用,能够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智能卡系统模型,清楚地展现出系统如何响应不同输入和事件,以及如何在各种状态间切换。通过这样的建模,设计者和开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系统的行为,从而优化设计,提高智能卡的安全性和效率。 例如,在智能卡应用中,当卡片接收到读卡器的命令时,可能会经历一个从接收命令(输入符号)到解析命令(作业符号)、执行操作(可能涉及决策符号)再到返回响应(输出符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卡片的状态可能从等待状态转变为处理状态,然后再回到等待新的命令状态(状态符号)。 在实际应用中,SDL不仅帮助设计者捕捉系统的动态行为,还支持进行错误检测、性能评估和协议一致性测试。通过SDL描述的状态机模型,可以生成自动化的测试用例,确保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正确性。 智能卡记号的规范说明和描述是智能卡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使我们能够系统化地理解和设计智能卡系统的复杂行为。通过SDL的使用,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开发、验证和维护智能卡应用,保证其在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上的高标准。
2025-10-30 12:54:41 75KB
1
HTML5 老虎机 HTML5 老虎机游戏 安装 npm install 开发 grunt watch // recompiles sass and does jshint 测试 mocha - phantomjs test / index . html // open the file on the browser. 演示 [HTML5 slotmachine](https://html5-slotmachine.herokuapp.com/)
2025-10-29 18:21:32 297KB JavaScript
1
web前端开发,一本书带你学会Html5 css javascript。
2025-10-29 14:03:29 65.06MB html5 javascript
1
目 次 I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缩略语 1 4 测试环境、仪表及测试基本要求 2 4.1 常温测试环境 2 4.2 测试仪器和设备 2 4.3 测试基本要求 2 5 手机状态确认 3 5.1 软件版本 3 5.2 硬件版本 3 6 测试方法及判定标准 3 6.1 线缆测试 3 6.1.1 概述 3 6.1.2 频率误差和相位误差 4 6.1.3 发射机输出功率和突发脉冲定时 4 6.1.4 发射输出频谱 6 6.1.5 参考灵敏度 8 6.1.6 多径和干扰条件下的参考灵敏度 8 6.2 天线耦合测试 9 6.2.1 概述 9 6.2.2 耦合测试路径损耗值及测试位置确定方法 10 6.2.3 标杆机、标准样机、金机的概念及选择原则 10 6.2.4 频率误差和相位误差 12 6.2.5 发射机输出功率和突发脉冲定时 12 6.2.6 发射输出频谱 13 6.2.7 参考灵敏度 13 6.2.8 人体感应下的参考灵敏度 14
2025-10-27 23:04:13 237KB 射频性能测试规范
1
《GSM终端测试协议规范》是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制定的技术规范,主要针对GSM(全球系统移动通信)无线接入网络的无线电传输和接收进行详细规定。该规范在1999年发布,版本为V8.20.0,尽管未经过3GPP组织伙伴的正式批准,但其目的是为了3GPP内部的未来发展工作。 测试协议规范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发射指标测试和接收指标测试,这两个方面对于确保GSM终端设备的性能和网络兼容性至关重要。 发射指标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射功率**:这是衡量设备向基站发送信号强度的关键参数。过高可能导致干扰其他频率的通信,过低则可能导致连接不稳定或覆盖范围不足。 2. **频谱**:设备的发射频谱必须符合规定的带宽限制,防止信号泄漏到非分配频段,同时保持有效的信号质量。 3. **PVT(功率电压时间)**:测试设备在不同电源电压和温度条件下的发射功率稳定性,确保设备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仍能正常工作。 接收指标测试主要包括: 1. **误码率(BER)**:衡量数据传输过程中错误发生的概率,低误码率是保证通信质量的基础。通过对BER的测试,可以评估设备的接收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 规范中可能还涉及其他测试,如调制精度、信道编码性能、同步、频率误差、相位误差等,这些都是确保GSM终端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可靠运行所必需的。 GSM协议作为2G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它的标准不仅限于硬件性能,还包括空中接口协议栈、呼叫处理、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等多个方面。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确保了全球范围内GSM系统的互操作性和一致性。 3GPP TS 05.05规范的更新版本可能会涵盖更多细节,如错误控制机制、多址接入方式(如时分多址TDM)、射频特性、信号处理算法等,这些都是实现高效、稳定和安全GSM通信的关键组成部分。 《GSM终端测试协议规范》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的测试标准,以确保GSM终端设备的性能满足3GPP的要求,从而保证用户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语音和数据服务。无论是制造商还是网络运营商,都需要遵循这些规范,以维护整个GSM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025-10-27 22:55:33 2.43MB GSM协议
1
WebSocket规范,RFC6455,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发布的一种在Web上实现全双工通信协议的标准。这个规范旨在提供一种高效、低延迟的方式,使得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可以进行长时间连接,从而支持实时数据传输,如在线游戏、聊天应用、股票交易等场景。相比于传统的HTTP协议,WebSocket提供了更低的开销和更高的交互性。 WebSocket协议的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握手协议**:WebSocket连接的建立始于一个HTTP Upgrade请求,客户端发送一个特殊的GET请求,其中包含"Upgrade"头字段,指明要升级到WebSocket协议。服务器响应一个101状态码,表示同意升级,同时返回"Sec-WebSocket-Accept"头字段,这是一个基于客户端提供的"Sec-WebSocket-Key"计算出的哈希值,用于验证连接的合法性。 2. **帧格式**:WebSocket的数据传输由一系列帧构成,每个帧包含头部和可选的数据部分。头部包含了操作码(Opcode),标识帧的类型,比如文本帧或二进制帧,以及是否连续的标志。数据部分则包含了实际的用户数据。 3. **数据编码**:WebSocket支持两种数据类型,文本帧(Opcode为1)和二进制帧(Opcode为2)。文本帧的数据部分通常是UTF-8编码的字符串,而二进制帧则可以传输任意字节序列。 4. **控制帧**:除了数据帧,WebSocket还定义了控制帧,如关闭连接帧(Opcode为8)、ping帧(Opcode为9)和pong帧(Opcode为10)。关闭连接帧用于协商断开连接,ping/pong帧则用于心跳检测和保持连接活跃。 5. **错误处理**:如果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WebSocket协议允许两端通过发送特定的错误帧来关闭连接。例如,如果收到一个非法的帧,服务器可以发送一个带错误代码的关闭帧。 6. **安全性**:WebSocket协议支持在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即HTTPS)之上运行,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这通常通过"ws://"和"wss://"前缀来区分非加密和加密的WebSocket连接。 7. **扩展性**:WebSocket协议设计时考虑了未来可能的扩展,允许添加新的帧类型和操作码,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应用需求。 通过阅读《RFC6455-cn.doc》文档,您可以深入了解WebSocket的细节,包括它的具体语法、状态机模型、帧结构、错误处理机制以及如何实现一个WebSocket服务器或客户端。这对于理解和开发基于WebSocket的应用程序至关重要。 在编程实践中,WebSocket常被用作游戏服务器、实时消息推送服务、协同编辑工具等场景。开发者可以使用各种编程语言(如JavaScript、Python、Java等)的库来简化WebSocket的实现。例如,在JavaScript中,可以使用`WebSocket`对象来创建和管理连接,发送和接收数据。对于服务器端,Node.js有`ws`库,Python有`websockets`库等。 WebSocket是现代Web应用程序实现双向通信的重要技术,它弥补了HTTP的不足,为实时Web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持。理解并掌握WebSocket协议,对于提升Web应用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2025-10-24 14:28:18 50KB 源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