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的是关于CASIO fx-5800P编程计算器及其在公路与铁路施工测量程序中的应用。CASIO fx-5800P作为一款具有编程功能的计算器,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测量领域,尤其是在公路与铁路施工测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该计算器通过新增的统计串列、复数及类BASIC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测量的效率和精度。 在公路与铁路施工中,经常需要计算各种缓和曲线、直线、交点等关键数据,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CASIO fx-5800P编程计算器通过这些新增功能,解决了正、斜交快速计算的问题。它利用缓和曲线节线拟合圆弧的方法确定交点的初始桩号,并通过角度方程精确计算这些初始桩号的残闭,从而实现一次计算就能精确确定正交和斜交交点的中桩坐标。这样的程序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时间,还减少了测量过程中的错误,提高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本书适合从事公路与铁路工程施工的现场技术人员,包括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领域的广大CASIO fx-5800P编程计算器用户。此外,该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材料。书中详细介绍了24个主程序和25个子程序的存储、使用和功能。这些程序存储在两个母机内,需要通过同济大学出版社或其指定的销售渠道进行传输。需要注意的是,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不对用户在使用本书程序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承担责任。 在内容提要中,作者阐述了通过研究CASIO fx-5800P编程计算器新增功能,如何解决实际施工测量中的难题,并给出了程序设计的具体实现方法。例如,程序SUBQ2-71至SUBQ2-76被用于基于串列输入数据的坐标反算边长与方位计算,而SUBQ2-81至SUBQ2-87等程序则用于线元法任意路线与道曲线坐标正反算程序和放样参数的计算。 书中还提到了程序功能说明,例如QH3-3H程序用于路线纵断面中平测量记录计算,QH3-5程序用于方格网法土方量计算,以及QH4-1程序用于高斯平面坐标正算、反算、换带计算等。这些程序的应用对于测量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它们不仅简化了复杂的计算过程,而且还提高了计算的精度和速度。 CASIO fx-5800P编程计算器是一款集成了多种功能的计算器,它在公路与铁路施工测量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应用书中介绍的各种程序,现场技术人员可以更加高效、准确地完成测量任务。而这些程序的实现和应用,也让CASIO fx-5800P在土木工程领域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2025-07-18 11:24:48 34.85MB CASIO
1
目 录 前言 第 1 章 复数及基于统计串列存储数据的编程方法与程序 1.1 复数的几何表示方法 1.2 复数显示格式的应用 1.3 共轭复数 1.4 复数形式坐标反算程序(QH1-4) 1.5 基于统计串列输入数据的极坐标法放样程序(QH1-5) 1.6 复数形式高斯平面坐标线性变换参数计算及批量坐标变换程序(QH1-6) 1.7 复数形式建筑坐标与测量坐标的相互变换程序(QH1-7) 1.8 复数形式单一闭、附合与无定向导线近似平差原理与程序(QH1-8) 1.9 复数形式支导线坐标计算程序(QH1-9) 第 2 章 公路与铁路路线平纵曲线正、反算原理与程序 2.1 单交点基本型路线曲线坐标正算原理 2.2 缓和曲线线元坐标正算原理 2.3 缓和曲线线元坐标反算原理 2.4 圆曲线与直线线元坐标正、反算原理 2.5 直线与缓和曲线线元斜交的交点坐标计算原理 2.6 直线与圆曲线及直线线元斜交的交点坐标计算原理 2.7 单交点基本型曲线坐标正、反算程序(QH2-7) 2.8 线元法任意路线与匝道曲线坐标正、反算程序(QH2-8) 2.9 线元法任意路线与匝道曲线直线斜交程序(QH2-9) 2.10 任意个变坡点的连续竖曲线高程计算程序(QH2-10) 第 3 章 公路与铁路路线施工测量综合程序 3.1 圆曲线加宽值计算程序(QH3-1) 3.2 缓和曲线加宽值计算程序(QH3-2) 3.3 路线纵断面中平测量记录计算程序(QH3-3) 3.4 路线填、挖方工程量计算程序(QH3-4) 3.5 方格网法土方量计算程序(QH3-5) 3.6 解析法带弓形多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程序(QH3-6) 第 4 章 公路与铁路路线施工控制测量程序 4.1 1954 北京坐标系与 1980 西安坐标系高斯投影正算、反算及换带程序(QH4-1) 4.2 测角前方交会坐标计算程序(QH4-2) 4.3 测角后方交会坐标计算程序(QH4-3) 4.4 测边后方交会点坐标计算程序(QH4-4) 4.5 施工水准测量记录计算程序(QH4-5) 4.6 四等水准测量计算程序(QH4-6) 4.7 单一闭附合图根水准路线近似平差程序(QH4-7) 4.8 高斯平面坐标系正形变换程序(QH4-8)
2025-07-18 11:24:07 32.7MB 公路测量
1
《CC2530与ds18b20结合实现体温测量系统详解》 在物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种传感器设备与微控制器的结合应用广泛。本文将深入探讨一个基于CC2530微控制器和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的体温测量程序,该程序已经过调试,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CC2530是一款由Texas Instruments(TI)公司推出的无线微控制器,集成了Zigbee/IEEE 802.15.4无线通信协议栈,适用于低功耗无线网络应用。它具有强大的8位ARM Cortex-M3内核,以及丰富的外设接口,包括串行通信接口(SPI、UART)、模拟数字转换器(ADC)等,非常适合用于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ds18b20是一款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由DALLAS Semiconductor(现为Maxim Integrated)制造。它能够直接输出数字信号,无需额外的模数转换电路,大大简化了硬件设计。ds18b20具备高精度(±0.5℃)和宽测温范围(-55℃~+125℃),非常适合用于人体体温的精确测量。 在这个体温测量程序中,CC2530通过其GPIO口与ds18b20进行通信,采用单总线协议。单总线协议是一种简单的通信协议,只需要一条数据线就可以实现双向通信,大大节省了硬件资源。程序设计时,需要对CC2530的GPIO口进行初始化配置,设置为输入输出模式,并通过软件模拟单总线的时序来与ds18b20交互。 ds18b20的温度测量过程分为以下步骤: 1. 初始化:发送复位脉冲,使ds18b20进入工作模式。 2. 寻址:每个ds18b20都有唯一的7位地址,可以连接多个传感器在同一总线上。 3. 发送命令:发送读取温度命令,ds18b20开始温度转换。 4. 等待:转换通常需要约750ms。 5. 读取数据:转换完成后,从ds18b20读取两个字节的数据,分别是温度的高字节和低字节。 6. 数据处理:根据读取的字节计算出实际温度值。 通信协议部分,根据描述提到,是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修改的。这通常意味着原始程序可能采用了默认的Zigbee或IEEE 802.15.4协议,但也可以调整为其他适合的无线通信协议,如蓝牙BLE或Wi-Fi,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抗干扰措施:由于无线通信易受环境影响,需采取适当的滤波和屏蔽措施。 2. 电源管理:为了延长电池寿命,应合理设计休眠模式和唤醒机制。 3. 错误检测与纠正: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加入校验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总结来说,这个“CC2530基于ds18b20的体温测量程序”提供了一个高效、精确的体温监测解决方案,其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对于学习嵌入式系统开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开发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通信协议、电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以适应更广泛的使用场景。
2025-04-21 18:09:18 46.8MB cc2530 ds18b20
1
(完整版)测量程序设计-平面控制网平差程序设计.ppt
2022-12-18 23:11:24 2.22MB (完整版)测量程序设计-平面控制
1
* * * * 坐标正反计算 《测量基本技能训练》 坐标正反计算 坐标正反计算 求得的a可在四个象限之内,它由 的正负符号确定,即: 在第一象限时: 在第二象限时: 在第三象限时: 在第四象限时: 坐标正反计算 象限角,根据R所在的象限,将象限角换算为方位角,也可得到同样结果。 坐标正反计算 * * * *
2022-12-06 09:28:42 813KB 文档资料
1
本程序有八大计算功能。分别是(1)水平角计算(2)竖直角计算(3)三角高程计算(4)均值和方差计算(5)线性方程组计算(6)坐标正反算(7)平差计算(8)坐标计算。
1
从测量工程原理出发,利用C#编程工具,编写后方交会测量程序,实现简单类型的后方交会测量计算。
2022-11-05 14:54:34 146KB c# c#后方 后方交会 测绘
1
使用halcon编写的一种使用尺寸测量工具,按F5运行程序 使用鼠标拖动卡尺工具即可测量物体的尺寸大小。
1
2.4版(会员收费版)Fx5800计算器公路测量程序设计
2022-06-13 18:05:27 4.15MB 文档资料
【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基于Android Studio 平台的测量程序设计与实现 可用作毕业设计或者课程设计 本程序基于Android Studio平台,采用Java编程语言进行开发,主要用于测量数据的处理。 程序包括附合导线近似平差计算、附合水准路线近似平差计算、坐标转换、大地主题正反算、 线路曲线要素计算等五个基础测量数据计算内容以及包括度分秒转换,方位角计算,坐标正 反算等测量数据处理工具。
2022-06-09 14:04:15 8.17MB 毕业设计 android studio 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