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i4y1U7Z7/?spm_id_from=333.999.0.0 内容的程序。
2024-01-12 15:07:27 26KB 滑模控制
1
为解决2-208运输顺槽过断层段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通过分析2-208运输顺槽过断层巷道围岩变形的具体情况及断层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提出采用U型棚+喷浆+注浆的支护方式控制巷道过断层区域的围岩变形量,并进行矿压观测。结果表明:巷道过断层段在采用U型棚+喷浆+注浆的支护方式后,顶底板的最大移近量为196mm,两帮的最大移近量为157mm,有效的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量。
2024-01-12 09:14:36 201KB 行业研究
1
西部软岩冻结凿井施工设计主要参照中东部冻结凿井施工经验,造成掘砌段高、冻结强度等关键参数设计无可靠依据。为此,通过对冻结软岩围岩径向变形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辨识,并充分考虑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实际工程状况,根据正交试验理论设计了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方案;根据中砂岩强度参数与冻结温度的相关性,通过fish编程对数值模型进行参数赋值;经过模拟分析,确定最大径向位移点出现在2.13h/3处,采用2h/3处径向位移为评价指标,经极差分析,掘砌段高对径向变形影响最大,且段高超过4.0 m后影响显著,最后经补充实验方案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掘砌段高影响最大,为22.7%,而冻结强度为-24.0℃时,增加冻结强度对控制冻结变形并不明显。分析结论对冻结凿井施工中冻结温度的确定和掘砌段高设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
以煤峪口矿为工程背景,为保护盘区大巷的安全,采用KJ551微震监测系统对2条大巷及周边区域顶板破坏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研究了巷道稳定性及其微震时空能量特性。研究发现:微震事件能量值与煤岩应力大小和集中程度有很大关系,应力越大,集中程度越高,微震发生时煤岩体变形破坏的程度越大,释放的能量越高;上层煤层的采掘活动会引起下层顶板内部的破裂失稳,巷道顶板稳定性与上层煤层的采掘活动密切相关;采掘活动对不同高度层位的岩层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低位岩层的破裂程度大,而高位岩层的破裂程度较小。
2024-01-11 23:38:54 252KB 行业研究
1
煤层剥离后煤层底板泥岩易风化,强度明显降低,对陡帮顺倾边坡稳定性影响很大,非常有必要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以某露天矿采场南帮典型剖面为例,进行了露天矿开采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得到了受泥岩风化影响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特征,进行了露天矿采场陡帮顺倾边坡稳定性评价,对露天矿安全开采及陡帮顺倾边坡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01-11 22:50:34 1.03MB 行业研究
1
降雨是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诱因之一,边坡的滑动和破坏与雨水入渗密切相关。本文选取铜绿山古铜矿遗址Ⅶ号矿体西侧的露天采场东侧边坡为分析对象,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和边坡产状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利用GEO-STUDIO软件的SEEP/W模块,模拟不同降雨强度下的边坡内部渗流特征,并结合SLOPE/W模块计算出各种降雨工况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系数。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露天采场东侧坡体内部的渗流场发生显著变化,且边坡稳定性系数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的变化规律。
2024-01-11 22:44:01 1.21MB 行业研究
1
SiC@SiO2同轴纳米电缆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机理及稳定性,赵健,李镇江,近年来,为了获得自清洁及抗腐蚀表面,人们对SiC@SiO2同轴纳米电缆的超疏水改性产生了极大兴趣。在室温下,以FAS(CF3(CF2)7CH2CH2Si(OCH3)3)�
2024-01-11 20:23:55 831KB 首发论文
1
针对任楼矿6415工作面富松散含水层下安全采煤这一问题,基于材料力学以及采动渗流理论,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复合隔水层的结构稳定性、渗流稳定性以及采动覆岩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45 m左右时,复合隔水层发生破断,顶板渗流失稳系数为0.948,接近于1,存在顶板突水的可能。采空区后方和工作面前方煤壁处的渗流速度急速增加,导水裂隙主要分布在采空区后方和工作面前方煤岩层中部拉伸断裂处,并且闭合状态随覆岩的运动状态不断发生改变。
2024-01-11 13:23:08 749KB 行业研究
1
基于二维镧系配位聚合物与氨基修饰的SBA-15和MCM-41共价连接的介孔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能研究,杨莉梓,王珺,本文合成了一系列发光介孔材料,通过三种新型二维配位聚合物([Tb2(DEF)(L)3]n (Tb-L); [Ln(H2O)2(L)2]n, Ln=Eu (Eu-L), Nd (Nd-L); H2L=5-甲氧基-(4-苯甲醛)
2024-01-10 16:17:07 1.01MB 首发论文
1
一株链霉菌发酵液的杀虫活性及稳定性研究,王彭,贝纳新,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链霉菌菌株,叶片夹毒法和玻片浸渍法分别检测对小菜蛾和二斑叶螨的杀虫活性,48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2.7%
2024-01-10 13:43:38 331KB 首发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