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触发二极管是与双向晶闸管同时问世的,常用来触发双向晶闸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双向触发二极管的结构、符号、等效电路及伏安特性如图1所示。它是三层、对称性质的二端半导体器件,等效于基极开路、发射极与集电极对称的NPN晶体管。其正、反向伏安特性完全对称。 当器件两端的电压小于正向转折电Ubo时,呈高阻态;当 U>Ubo 时进入负阻区。同样,当|U|超过反向转折电压|Ubr| 时,管子也能进入负阻区。 转折电压的对称性用△Ub表示 △Ub=Ubo-|Ubr| 一般要求 △Ub<2U。 双向触发二极管的耐压值 Ubo 大致分三个等级: 20——60V,100——150 V,200——250 V 。 在实际应用中,除根据电路的要求选取适当的转折电压 Ubo 外,还应选择转折电流 Ibo 小、转折电压偏差△Ub小的双向触发二极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双向触发二极管除用来触发双向晶闸管外,还常用在过压保护、定时、移相等电路,图2就是由双向触发二极管和双向晶闸管组成的过压保护电路。当瞬态电压超过DIAC和Ubo时,DIAC迅速导通并触发双向晶闸管也导通,使后面的
2025-08-13 19:29:58 60KB 触发二极管 基础知识 模拟电路
1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基于蜣螂优化算法(DBO)优化卷积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NN-BiLSTM)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多变量时序预测项目。该项目旨在提升多变量时序预测的准确性,通过融合CNN提取局部时空特征、BiLSTM捕捉双向长短期依赖、注意力机制动态加权关键时间点和特征,以及DBO算法智能优化模型参数,解决传统方法难以捕获长短期依赖和多变量非线性交互的问题。项目解决了多变量时序数据的高维复杂性、模型参数难以调优、长期依赖难以捕获、过拟合与泛化能力不足、训练时间长、数据噪声及异常值影响预测稳定性、复杂模型可解释性不足等挑战。模型架构包括输入层、卷积层、双向长短期记忆层(BiLSTM)、注意力机制层和输出层,参数优化由DBO负责。; 适合人群:对深度学习、时序数据分析、群体智能优化算法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及研究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提升多变量时序预测准确性,满足实际应用对预测精度的高要求;②实现模型参数的智能优化,减少人工调参的工作量和盲目性;③解决时序数据的非线性和动态变化问题,适应真实场景中的时变特性;④推动群体智能优化算法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探索新型优化算法与深度学习结合的可行路径。; 阅读建议:本文涉及多变量时序预测的理论背景、模型架构及其实现细节,建议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结合MATLAB代码示例进行实践,深入理解各个模块的作用及优化策略。
2025-08-05 21:53:24 31KB 深度学习 时序预测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V2G(车到电网)技术的新能源汽车车载双向OBC(车载充电机)的MATLAB仿真模型。系统分为前级双向AC/DC电路和后级双向DC/DC电路。前级电路采用三相Vienna整流器,通过PFC技术将380V三相交流电转换为600V直流电并保持单位功率因数。后级电路为双向CLLC谐振变换器,将600V直流电转换为500V直流电,支持正向充电和反向能量回馈。文中还讨论了控制策略、参数设计、仿真技巧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适合人群: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设计、电力电子仿真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研究和开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之间的能量交互系统,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稳定性。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实验室仿真验证、产品设计优化、控制系统调试等。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MATLAB/Simulink建模方法,还包括了许多实用的技术细节和调试经验,如电流环控制、谐振参数计算、模式切换逻辑等。此外,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陷阱和解决方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双向OBC的设计要点。
2025-07-29 08:48:24 803KB
1
三电平Buck变换器仿真模型:PWM控制方式与多种闭环控制策略,含单向与双向结构,Matlab Simulink与Plecs运行环境文件齐全,三电平Buck变换器仿真模型:PWM控制及多种闭环方式(含开环控制、双向结构,适用于Matlab Simulink和Plecs运行环境),三电平buck变器仿真模型 采用PWM控制方式 模型内包含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闭环控制包含输出电压闭环和输出电压电流双闭环两种方式 单向结构和双向结构都有 联系请注明需要哪种结构 matlab simulink plecs等运行环境的文件都有 ~ ,三电平Buck变换器; PWM控制; 开环控制; 闭环控制; 输出电压闭环; 输出电压电流双闭环; 单向结构; 双向结构; Matlab Simulink; PLECS文件。,三电平Buck变换器PWM控制仿真模型:开环与闭环输出电压电流双环控制
2025-07-28 18:19:56 1.18MB 柔性数组
1
配置双向域信任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如何配置双向域信任关系。双向域信任关系是指两个域之间可以相互信任的关系,允许域用户在另一个域中使用资源。这种关系可以帮助简化资源分享和访问控制,提高网络安全性和效率。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域控。域控是指域控制器的简称,它是负责管理域内计算机和用户的服务器。域控提供身份验证、资源分配和安全管理等功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使用两个域,一个是 Win2003 域,另一个是 Win2008 域。两个域都使用各自的域控制器提供 DNS 解析。我们将演示如何在这两个域之间创建信任关系。 第一步,我们需要确保每个域控制器都可以解析对方域的 SRV 记录。这可以通过创建辅助区域来实现。在每个 DNS 服务器上创建一个对方域的辅助区域,这样 DNS 服务器就可以对两个域进行解析了。 在 Server1 上,我们打开 DNS 管理器,右键点击 itet.com 区域,选择“属性”。在区域属性中切换到“区域传送”标签,勾选“允许区域传送”,选择“只允许到下列服务器”,点击“编辑”按钮。然后,我们添加了 Server2 的地址 192.168.1.102,点击确定。这将允许 Server2 成为 itet.com 的辅助 DNS 服务器。 在 Server2 上,我们打开 DNS 管理器,选择“新建区域”。区域类型设置为辅助区域,区域的名称设置为 itet.com。然后,我们需要设置 itet.com 的主服务器,显然,itet.com 的主服务器是 Server1,也就是 192.168.1.101。 接下来,我们需要在 Server1 上允许 Server2 成为 contoso.com 的辅助服务器,然后在 Server1 上创建 contoso.com 辅助区域,把 contoso.com 的区域数据复制到 Server1 上。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 DNS 的设置,可以开始设置域信任关系了。我们准备在 itet.com 和 contoso.com 之间设置双向信任关系。在 Server1 上,我们打开“Active Directory 域和信任关系”,右键点击 itet.com,选择“属性”。在 itet.com 的域属性中切换到“信任”标签,点击“新建信任”。 然后,我们选择建立双向信任关系,并选择是在两个域之间建立不可传递的外部信任。我们输入 contoso.com 的域名,并选择“全域性身份验证”,允许信任域用户使用被信任域的所有资源。 我们已经成功地创建了双向域信任关系,可以看到两个域之间确实创建了不可传递的双向域信任关系,这样两个域的用户就可以相互访问对方域的资源了。 这个实验其实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可以用于 Win2000 与 Win2003,Win2000 与 Win2008 等信任关系的创建。大家可以举一反三,慢慢体会。如果选择可传递的林信任关系,也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来创建。
2025-07-15 20:11:52 898KB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Python实现基于贝叶斯优化(BO)、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的时序数据回归预测模型。首先阐述了项目背景,指出了传统回归模型在处理非线性、时序性强的数据时的不足,强调了CNN和BiLSTM结合的优势。接着描述了项目的目标与意义,包括构建BO-CNN-BiLSTM回归模型、实现贝叶斯优化的超参数调节、提升预测精度与鲁棒性以及验证模型的可扩展性和泛化能力。随后讨论了项目面临的挑战,如数据预处理、贝叶斯优化的计算开销、卷积神经网络与双向LSTM的融合等问题。最后展示了模型的具体架构设计和代码示例,涵盖数据预处理、模型搭建、训练及贝叶斯优化的部分。 适合人群:对深度学习、时序数据分析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开发者,尤其是有一定Python编程基础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金融市场预测、气象预测、能源需求预测、智能制造与设备监控、医疗健康预测等领域,旨在提高时序数据回归预测的精度和泛化能力。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完整的代码示例,便于读者理解和复现。此外,还探讨了模型的创新点,如结合CNN与BiLSTM的复合模型、引入贝叶斯优
2025-07-14 11:30:23 38KB 深度学习 贝叶斯优化 BiLSTM 时序数据
1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基于贝叶斯优化算法(BO)优化卷积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融合多头注意力机制进行多特征分类预测的详细项目实例。该项目旨在解决传统方法在多维度数据分类中的局限性,通过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和多头注意力机制,有效捕捉数据中的空间和时序特征。贝叶斯优化算法用于调整超参数,提升模型性能。项目通过多特征融合、贝叶斯优化的高计算开销、过拟合问题等多个方面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展示了模型在医疗诊断、金融风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 适合人群:对深度学习、贝叶斯优化、多特征分类感兴趣的科研人员、数据科学家以及有一定编程基础的研发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提高多特征分类模型的准确性,特别是处理复杂的时间序列数据;②提升模型对时序特征的学习能力,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③降低模型调优的复杂度,应对大规模数据的挑战;④推动跨领域的技术融合,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项目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Python和TensorFlow构建卷积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融合多头注意力机制的模型,并通过贝叶斯优化进行超参数调优。项目不仅结合了深度学习与贝叶斯方法,还通过跨领域技术融合为多特征分类算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建议读者在实践中结合具体应用场景,调试代码并优化模型参数,以达到最佳效果。
2025-07-14 11:29:41 43KB Python DeepLearning
1
光伏储能三相并离网逆变切换运行模型:Boost电路应用与高效功率跟踪技术,光伏储能三相并离网逆变切换运行模型:Boost、Buck-boost双向DCDC控制、PQ与VF控制及孤岛检测自动切换笔记分享,光伏储能+三相并离网逆变切运行模型【含笔记】 包含Boost、Buck-boost双向DCDC、并网逆变器控制、离网逆变器控制4大控制部分 光伏+boost电路应用mppt 采用电导增量法实现光能最大功率点跟踪 并网逆变采用PQ控制 离网逆变采用VF控制控制 双向dcdc储能系统维持直流母线电压恒定 孤岛检测,然后在并、离网之间进行自动切 波形漂亮 转过程看图说话 ,光伏储能; 三相并离网逆变切换运行模型; Boost; Buck-boost双向DCDC; MPPT; 电导增量法; PQ控制; VF控制; 双向dcdc储能系统; 孤岛检测。,光伏储能系统:四控部分协同运行模型及MPPT最大功率追踪
2025-07-09 09:58:44 3.58MB 开发语言
1
深入解析双向全桥LLC和CLLC拓扑双闭环控制:设计步骤、原理、参数计算选型(含MATLAB Simulink仿真文件),双向全桥LLC和CLLC拓扑的双闭环控制:设计步骤、原理、参数计算选型及MATLAB Simulink仿真文件,双向全桥LLC CLLC拓扑双闭环控制,详细的设计步骤,原理,参数计算选型,本人在读研究生,双闭环 (默认发MATLAB simulink仿真文件) ,核心关键词:双向全桥LLC CLLC拓扑; 双闭环控制; 设计步骤; 原理; 参数计算选型; MATLAB Simulink仿真文件; 在读研究生。,研究生论文:双向全桥LLC CLLC拓扑双闭环控制设计原理与参数计算选型及MATLAB仿真实现
2025-07-07 10:41:09 557KB sass
1
双向全桥LLC谐振变换器与隔离型双向变换器的交流电网仿真研究:变频控制与闭环策略分析,双向全桥LLC谐振变换器与隔离型双向变换器的交流电网仿真研究:变频控制与闭环策略探讨,双向全桥LLC谐振变器并入交流电网仿真 隔离型双向变器 正向LLC,反向LC,CLLC拓扑 变频控制,闭环控制 ,双向全桥LLC谐振变换器; 交流电网仿真; 隔离型双向变换器; 正向LLC/反向LC/CLLC拓扑; 变频控制; 闭环控制,双向全桥LLC谐振变换器与交流电网并网仿真研究:正向反向拓扑与控制策略 在电力电子领域,双向全桥LLC谐振变换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力转换设备,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以及良好的电磁兼容性等优点,使其成为电力转换技术中的热门研究对象。尤其是在交流电网仿真中,其变频控制与闭环策略的研究对于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双向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实现电能的双向流动,即不仅能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也能将直流电转换回交流电。这种特性使得它特别适合于需要能量双向转换的应用场景,例如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充电以及储能系统中。 在交流电网的并网应用中,双向全桥LLC谐振变换器能够实现与电网的高效对接,这对于电网的负荷平衡、故障隔离以及系统稳定性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合理设计变频控制算法,可以使变换器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如电网故障、负载波动等情况下,依然保持稳定运行。 闭环控制策略是另一项关键研究内容。通过对变换器输出电压、电流以及频率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并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进行反馈调整,可以确保双向全桥LLC谐振变换器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效率。闭环控制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电能的质量,还可以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实际应用中,正向LLC、反向LC以及CLLC拓扑结构是常见的变频控制与闭环控制的实现方式。正向LLC拓扑特别适用于升压或降压场景,而反向LC和CLLC拓扑则适用于交流到直流或直流到交流的转换。这些拓扑结构的设计与优化,直接影响到变换器的性能表现。 此外,隔离型双向变换器在设计中还应考虑到隔离需求。在某些应用场景中,由于安全和性能的要求,必须在变换器的输入和输出之间提供电气隔离。隔离型变换器能够在不影响电气性能的同时,提供必要的隔离,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在仿真层面,通过构建精确的数学模型,并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可以有效地预测和分析双向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行为。仿真研究可以揭示变换器在各种工作状态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在不同控制策略下的反应特性。这为设计和优化变换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研究的过程中,相关的论文、文档、图片等资料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双向全桥谐振变换器的设计原理、性能分析、仿真模拟以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等内容,都需要通过这些材料来深入探讨和理解。 双向全桥LLC谐振变换器与隔离型双向变换器在交流电网仿真中的应用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变频控制和闭环控制策略的深入分析,可以推动电力变换技术的进步,为实现智能电网和高效能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2025-07-07 10:22:02 603K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