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岩石长期强度特征的认识,从岩石的强度、弹模等物理力学性质受环境影响随时间劣化以及岩石内部细观损伤积累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岩体细观表征单元体的强度退化方程,应用RFPA数值分析方法,模拟了节理分布对巷道围岩的损伤演化和时效破坏机制的影响。在节理的影响下,巷道开挖后,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发生明显的改变;节理为水平节理,巷道以两侧边墙片帮破坏为主;随着节理面倾角的变化,巷道围岩的时效损伤破坏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巷道破坏区随节理倾角的增大相应旋转;当节理方向竖直时,巷道破坏主要集中于拱顶和拱底部位,出现了严重的冒顶和底鼓现象。同时,巷道周围围岩的位移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并且随着节理倾角的增大,巷道位移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大致趋势。
2024-01-09 23:00:21 333KB 行业研究
1
不同采掘配合方式对巷道围岩产生的采动影响不同,从围岩塑性区破坏深度、单元体破坏个数、破坏面积和围岩最大变形值来看,先采后掘的采掘配合方式对围岩的采动影响最小,要优于先掘后采和巷面同采的采掘配合方式,从巷道围岩平均变形值来看,巷面同采的采掘配合方式对围岩的采动影响最小,要优于先掘后采和先采后掘的采掘配合方式。
2024-01-09 22:57:23 708KB 行业研究
1
为了分析13101综采工作面软岩段快速掘进过程中的围岩变形情况和巷道支护效果,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巷道表面位移和顶板离层情况进行监测分析。从监测的结果可以看出:巷道的围岩变形主要发生在掘后的7 d内,占巷道总变形量的大约70%;巷道掘后的第二天是巷道围岩变形量的速度峰值,两帮位移变形量的平均速度峰值大约是12 mm,顶板位移变形量的平均速度峰值大约是11 mm。对比本矿井历史监测数据,说明该项快速掘进支护技术应用效果良好。
2024-01-09 13:54:56 360KB 行业研究
1
为解决"Y"型通风强动压巷道变形剧烈、围岩难以控制的技术难题,以潘一东井1252(1)工作面轨顺及轨顺底板巷为工程背景,在对巷道支护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采前加固"、"采后维护",分区段治理的围岩控制及加固原则,分别采取以中空注浆锚索为主体的锚喷注支护和预应力加长锚索主动加固支护,有效地控制住了巷道围岩的剧烈变形。采用数值模拟及巷道变形量观测的方法对加固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工作面采过第二联络巷后,轨顺底板巷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分别为1 180 mm和675 mm;留巷后轨顺顶板下沉量、底鼓量及实体帮位移量分别为150、780、360 mm,说明经过强动压影响后,巷道围岩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保证了Y型通风工作面回风通道的畅通。
2023-12-08 18:19:04 1.19MB 行业研究
1
龙口海域软岩巷道在围岩应力达到峰值后,围岩破坏加剧、变形迅速增加,呈现出强烈的流变特性,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在典型地层选取岩样,使用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三轴实验仪进行流变实验,并根据流变测试结果对流变曲线进行了拟合分析。
2023-12-06 21:42:15 289KB 行业研究
1
杨柳矿1.2 Mt新井设计锚杆控制巷道围岩机理研究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x
2022-04-20 09:02:47 2.94MB 专业学习
为准确预测巷道围岩稳定性类别,提出了基于网格搜索法(GSM)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巷道围岩稳定性预测模型。选取22组巷道围岩数据作为学习样本,以水平地应力与巷道夹角、顶板岩性、水的影响和巷道断面积4个指标作为模型输入,巷道围岩稳定程度作为模型输出,同时为增强模型的泛化性能和预测精度,采用改进的网格搜索方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参数,最终构建基于GSM-SVM的巷道围岩稳定性预测模型。然后运用该模型对8组巷道围岩数据进行预测,并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SM-SVM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正确率达98%,具有比BP神经网络模型更高的精度。
1
为达到预期加固效果,并确保施工安全,基于煤矿井下现场工程特点,分析了地质条件对注浆材料性能的要求,探讨了巷道不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了聚醚多元醇种类和异氰酸根指数对加固材料强度和韧性的影响;通过改性使材料的抗压强度高达85 MPa,黏结强度达6.2MPa,并兼具适宜的韧性。结果表明:通过改变聚醚多元醇参数和异氰酸根指数,可实现对聚氨酯加固材料强度和韧性的调控;适宜的材料性能和合理的支护方式可有效控制巷道变形,显著提高巷道稳定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