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普金森压力棒的色散校正根据: [1] Tyas A 和 Watson AJ 2001 频域色散调查压力棒信号校正 Int. J. 影响工程。 25 87–101 使用函数 (2) 直接或通过计算速度比查找表: [2] Bancroft D 1941圆柱条中的纵波速度物理。 修订59 588-93 基于: [3] MatLab脚本,用于压力的相角和幅度校正酒吧信号。 安德鲁·巴尔博士https://blast.shef.ac.uk/software/dispersionm-matlab-script-phase-angle-and-amplitude-correction-pressure-bar-signals
2025-06-24 16:53:21 16KB matlab
1
高能介子可以传播大厚度的物质。 对于地下中微子和宇宙射线探测器,必须准确知道μ子的能量损耗才能进行模拟。 在本文中,使用改良的Weizsäcker-Williams方法计算了通过致辐射而产生的对ons子平均能量损失的次要校正。 给出了数值结果的解析参数。
2025-06-18 08:09:05 261KB Open Access
1
自校正控制是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它在自动化和控制系统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该理论的主要优点在于其能够自动适应系统参数的变化,无需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在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系统中应用广泛。Simulink是MATLAB环境中用于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的图形化工具,它为实现自校正控制提供了强大平台。 标题中的"一个基于自校正控制理论的Simulink模型"意味着我们有一个使用Simulink构建的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了自校正控制的概念。自校正控制通常包括自适应控制和学习控制两部分,通过在线估计系统参数并调整控制器参数来改善系统性能。 自校正控制器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组件: 1. **控制器设计**:这可以是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或者神经网络控制器等,它们的参数能够在运行时自我调整。 2. **参数估计器**:这部分负责实时估计系统的未知参数,如系统增益、时间常数或非线性特性。 3. **误差反馈**:将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差异作为反馈信号,用于调整控制器参数。 4. **稳定性分析**:为了确保系统稳定,自校正控制器需要有内置的稳定性保证机制,例如Lyapunov函数。 描述中提到的"希望有所帮助"暗示了这个Simulink模型可能是一个教学资源或者研究案例,旨在帮助用户理解和实现自校正控制。通过下载和仿真这个模型,用户可以观察到自校正控制如何在不同工况下工作,如何处理不确定性,并进行参数调整以优化控制性能。 文件名称"自校正控制器"可能是指Simulink模型中包含了自校正控制器的模块或者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用户在Simulink环境下打开这个文件,可以进一步分析和修改模型,以适应特定的应用需求。 总结来说,这个基于自校正控制理论的Simulink模型提供了一个动态的、适应性强的控制解决方案,适用于对系统参数变化敏感的环境。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个模型,工程师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校正控制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中,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2025-06-08 11:53:31 6KB
1
内容概要:本文档是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试题,详细介绍了单相AC-DC变换电路的设计任务与要求。该电路旨在将220V交流电转换为稳定的36V直流电,输出电流额定值为2A。基本要求包括确保输出电压稳定、负载调整率和电压调整率不超过0.5%,以及设计功率因数测量电路和过流保护功能。发挥部分则提出了更高的性能指标,如功率因数校正至不低于0.98、效率不低于95%,并能自动调整功率因数。此外,文档还提供了评分标准、设计报告的具体要求及测试方法。 适合人群:面向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本科组学生,特别是对电力电子技术感兴趣的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参赛学生掌握单相AC-DC变换电路的设计与制作方法;②提升学生对电路性能优化的理解,如提高效率、功率因数校正等;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严格按照竞赛规则完成任务。 阅读建议:在准备竞赛过程中,学生应仔细研读文档中的各项要求,理解每个技术指标的意义和实现方法,同时注意设计报告的撰写规范,确保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并能清晰表达设计方案和技术细节。
1
# 梯形校正v4.0补丁说明 本补丁说明适用于Android 4.4.4 及以上的 sdk,通过GPU对输出进行梯形变换来达到投影设备梯形校正的效果,本补丁已对校正后内部的锯齿进行优化。 ## 1、打补丁说明 分别打上以下补丁 patchs/ ├── device │ └── rockchip │ └── common (此级目录为/common或者对应soc的名称,如: /rk312x) │ └── 0001-add-properties-for-keystone-correction.patch └── frameworks └── native └── 0001-support-keystone-correction-function-for-9.0-v4.0.patch src/ 目录提供了源文件方便比对 补丁主要分为2部分: 1、SurfaceFlinger 中显示框架打补丁。 2、关闭hwc合成的属性。device/rockchip/下搜索system.prop 文件,找到对应hwc属性,设
2025-05-15 10:08:16 847KB
1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功率因数校正单元(flyback+boost单元)。这种功率因数单元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反激变换器状态和boost电感状态。基于这种PFC单元,得到了一种新型的单级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实验结果证明这种变换器不仅可以得到很高的功率因数,而且可以自动限制储能电容上的电压。
2025-04-23 14:13:17 129KB 电源管理
1
双目相机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于实现三维空间信息的获取。通过同时拍摄同一场景的两幅图像,双目相机可以计算出物体的深度信息,从而实现三维重建和点云恢复。本教程将围绕双目相机的标定、校正、点位恢复、视差图和深度图的生成以及点云构建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双目相机标定** 双目相机标定是获取其内参和外参的过程,以便精确地将二维图像坐标转换为三维空间坐标。内参包括焦距、主点坐标等,外参则涉及相机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常用的标定方法是使用棋盘格图案,通过对多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图像进行处理,求解相机参数。OpenCV库提供了便捷的相机标定工具,可以简化这一过程。 **二、相机校正** 校正主要针对镜头畸变,包括径向畸变和切向畸变。双目相机的每只“眼睛”都需要单独进行校正,以确保图像的准确性。校正过程通常通过多项式模型来拟合畸变,并生成校正后的图像。这一步对于后续的特征匹配和深度计算至关重要。 **三、点位恢复** 点位恢复是指从双目图像中提取特征点,并计算它们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需要对两幅图像进行特征检测(如SIFT、SURF或ORB),然后进行特征匹配。匹配的特征点对可用于三角测量,通过最小化重投影误差来求解每个匹配点的三维坐标。这一步涉及几何三角法,是双目视觉的核心算法。 **四、视差图与深度图** 视差图是双目视觉中计算出来的关键结果,表示对应像素在两幅图像间的水平偏移,而深度图则反映了每个像素对应的物体距离。视差图可以通过立体匹配算法得到,如半全局匹配(Semi-Global Matching,SGM)或基于成本聚合的方法。视差图与相机的内参和外参结合,可以进一步转化为深度图。 **五、点云恢复** 有了深度图,我们就可以通过反投影将图像像素转换为三维空间中的点,从而得到点云。点云是三维重建的基础,可以用于各种应用,如3D建模、环境扫描和避障导航。点云数据可以使用PCL(Point Cloud Library)等库进行处理,包括滤波、分割、表面重建等操作。 **六、实际应用** 双目相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导航、自动驾驶、无人机、增强现实等领域。例如,在自动驾驶中,双目视觉可以帮助车辆识别前方障碍物的距离和形状;在无人机避障中,通过实时的点云重建可以判断飞行路径的安全性。 双目相机技术涉及多个环节,从标定、校正到点云恢复,每一个步骤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双目相机获取三维世界的信息,为实际应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如果你对这部分代码有所优化,欢迎分享,共同推进计算机视觉的发展。
2025-04-18 10:24:22 280.94MB
1
拿来就用的张定友标定法实验报告,特别详细和完整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器材 3 三、 张正友标定法原理 3 四、实验步骤 4 4.1 整体流程 4 4.2图像采集 4 4.3特征点提取 5 4.4相机标定 5 4.5畸变校正 6 五、 实验结果 6 5.1 内参矩阵K 6 5.2 畸变系数D 7 5.3 外参矩阵 和 7 5.4 标定误差的计算 8 六、实验结论 9 6.1标定结果的准确性与图像数量密切相关 9 6.2标定图像的分布与角度多样性对标定结果的影响 9 6.3重投影误差的评估 9 6.4畸变系数的准确性 9 6.5OpenCV 工具的使用简便性: 9 七、参考文献 10 八、附件 11
1
### 伺服电机转子与编码器位置对准校正 #### 一、引言 永磁交流伺服电机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应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了实现高性能控制,尤其是达到“类直流特性”的高效能输出,通常需要进行伺服电机转子与编码器位置的精确对准校正。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过程的技术细节及其重要性。 #### 二、伺服电机与编码器简介 - **伺服电机**:永磁交流伺服电机是一种具有高动态响应能力的电机类型,适用于需要精确速度和位置控制的应用场景。 - **编码器**:用于测量电机转子位置和速度的传感器,常见类型包括增量式编码器和绝对式编码器。增量式编码器提供连续的位置变化信号,而绝对式编码器则直接报告转子的绝对位置信息。 #### 三、伺服电机转子与编码器相位对准的重要性 伺服电机的性能优化依赖于实现所谓的“磁场定向控制”(Field Oriented Control, FOC)。FOC 的核心在于将电机的电磁场方向与转子磁场方向保持正交,从而使电机获得最大效率和性能。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确保伺服电机的编码器相位与转子磁极相位对准。 #### 四、对准原理及步骤 ##### 4.1 理论基础 - **电磁场方向**:通过调整电机绕组中的电流相位,可以改变由这些绕组产生的电磁场方向。理想的控制策略是让电磁场方向始终正交于转子的磁场方向。 - **矢量控制**:FOC 技术的核心是将电机绕组产生的电磁场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分量:d 轴励磁分量和 q 轴出力分量。通过对这两个分量的独立控制,可以实现高效的电机控制。 ##### 4.2 对准方法 - **通电对准**:通过给电机绕组通入一定大小的直流电流,可以在无外力作用下使电机转子定向至一个特定位置。这种方法基于电机内部磁场的相互作用,使初级电磁场与磁极永磁场之间形成平衡状态。 - **电流相位对准**:为了实现精确控制,需要确保电机绕组中的“相电流”波形始终与“相反电势”波形保持一致。这通常涉及到对编码器相位与反电势波形相位的对齐。 ##### 4.3 实际操作步骤 1. **空载定向**:给电机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流,使转子磁极与初级电磁场相互吸引并定位至平衡位置。 2. **相位对齐**: - 方法一:通过施加特定方向的电流使 a 轴(U 轴)或 α 轴与 d 轴对齐,即直接对齐到电角度 0 点。 - 方法二:通过施加不同方向的电流使 a 轴(U 轴)或 α 轴对齐到与 d 轴相差(负)30 度的电角度位置上。 3. **检测与调整**:利用编码器实时检测电机转子的实际位置,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电流相位,以确保对准精度。 #### 五、案例分析 假设某伺服电机需要进行转子与编码器相位对准校正: - **初始条件**:电机处于静止状态,未通电。 - **步骤一**:按照上述方法之一给电机绕组通电,使电机转子定向至平衡位置。 - **步骤二**:利用编码器检测转子实际位置,并根据理论计算确定相位偏差。 - **步骤三**:调整电流相位,直至“相电流”波形与“相反电势”波形保持一致。 - **步骤四**:重复检测与调整步骤,直到达到预定的对准精度。 #### 六、总结 伺服电机转子与编码器位置对准校正对于实现高效能电机控制至关重要。通过采用适当的对准方法,可以确保电机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达到最优性能。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为工业自动化提供更多可能。
2024-11-15 12:42:21 211KB 伺服电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