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的特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因而温度高。 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白垩纪古气候来推导在温室条件下运行的地球系统。 但是,与大陆边缘海盆相比,大陆内陆盆地的古气候信息很少。 通过分析从中国四川盆地采集的泥岩样品的全岩石化学组成和粘土矿物组成,重建了整个白垩纪时期的风化条件的变化。 重建的古风化强度与古温度估计值呈正相关,表明四川盆地的西诺曼期-Turonian期也是最佳气候时期。 此外,该结果表明西诺曼尼亚-突尼斯的湿度波动非常大。
2024-01-12 18:35:05 179KB 行业研究
1
采用Vicente-Serrano等在标准化降水指标基础上提出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研究了云南省的旱情。利用云南省境内32个站点逐月的气象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出1998至2012年各站点3、6、12和24个月的SPEI,组成云南省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数据集(1998-2012)。结果表明,SPEI3、SPEI6、SPEI12和SPEI24随时间推移均呈现降低趋势,即区域内干旱趋势逐渐加强。数据集包括两部分:(1)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计算站点的地理位置数据;(2)各点1998-2012年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2021-07-21 19:06:02 3KB 云南 中国西南 SPEI 降水蒸散指数
采用Vicente-Serrano等在标准化降水指标基础上提出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研究了云南省的旱情。利用云南省境内32个站点逐月的气象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出1998至2012年各站点3、6、12和24个月的SPEI,组成云南省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数据集(1998-2012)。结果表明,SPEI3、SPEI6、SPEI12和SPEI24随时间推移均呈现降低趋势,即区域内干旱趋势逐渐加强。数据集包括两部分:(1)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计算站点的地理位置数据;(2)各点1998-2012年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2021-07-21 19:06:02 210KB 中国西南 降水蒸散指数 干旱 SPEI
中国西南地区历年月度干旱指数(1951-2016)和8天频率土壤湿度(2007-2016)数据集覆盖的区域为中国西南地区,其范围包括: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136.23万km²。该数据集是在scPDSI(self-calibrating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数据(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和ASCAT(Advanced SCATterometer)数据(European Space Agency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ESA CCI)基础上,进行区域统计分析和标准化处理得到。该数据集包括中国西南地区以下数据:(1)1951-2016年scPDSI干旱指数年际变化趋势数据;(2)1951-2016年月度scPDSI干旱指数数据;(3)2007-2016年8天频率主动微波遥感土壤湿度百分比数据;(4)2007-2016年8天频率标准化CCI土壤湿度时间序列数据。数据集存储为.tif和.xls数据格式,.tif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0.5
2021-06-28 18:04:07 32KB 中国西南 干旱指数 土壤湿度 月度
基于第四次(1990年)、第五次(2000年)和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按照总计58个族类(除56个民族以外,还有“未识别民族”和“外国人加入中国籍”2类)进行人口数量统计。运用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计算了1990、2000与2010年的省域、市域与县域尺度的文化多样性指数,得到西南地区文化多样性指数数据集(1990、2000、2010)。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文化多样性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格局。该数据集包括:(1)1990、2000、2010年省域尺度的文化多样性指数(.shp格式);(2)1990、2000、2010年市域尺度的文化多样性指数(.shp格式);(3)1990、2000、2010年县域尺度的文化多样性指数(.shp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