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具有强非线性、时变、有纯滞后等综合复杂性的连续搅拌釜(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 CSTR)反应过程,把无限时域鲁棒二次目标函数进行分解,构成新目标函数, 并允许未来控制序列的第 1 个控制量作为自由决策变量的方式,提出了一种非线性鲁棒模 型预测控制方法,从而提高了算法的通用性,改善系统的性能。通过连续搅拌釜的实验研 究,实验结果说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 连续搅拌釜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 概述 连续搅拌釜(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 CSTR)是化工行业中一种常见的反应器类型,被广泛应用于染料、医药、试剂、食品及合成材料等多个领域。然而,CSTR反应过程本身具有强烈的非线性、时变性和纯滞后等特征,这些特性使其控制变得极为复杂。传统控制方法往往难以满足这类系统的控制需求。因此,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控制理论和技术以提高CSTR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 非线性鲁棒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CSTR控制中的难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非线性鲁棒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无限时域鲁棒二次目标函数进行分解,并构建新的目标函数,允许未来控制序列的第一个控制量作为自由决策变量,从而提高了算法的通用性和系统的性能。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 1. **鲁棒二次目标函数的分解**:将原本复杂的无限时域鲁棒二次目标函数分解成更简单的目标函数,这有助于简化计算过程,同时保持控制器设计的鲁棒性。 2. **自由决策变量的设计**:允许未来控制序列的第一个控制量作为自由决策变量,这种灵活性增强了控制策略的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非线性、时变性和纯滞后等因素带来的挑战。 #### 控制策略的关键要素 - **模型预测控制**:基于预测模型来优化控制序列,使得系统能够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达到期望的性能指标。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处理包含约束的系统。 - **鲁棒控制**:旨在设计控制器时考虑不确定性和扰动,确保系统在面对未知变化时仍能保持稳定性。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CSTR系统而言,鲁棒控制尤为重要。 - **非线性控制**:针对系统的非线性特性,采用非线性控制策略来改善控制性能。这种方法通常比线性控制更加灵活且适用范围更广。 #### 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非线性鲁棒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人员进行了连续搅拌釜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CSTR系统的性能,特别是在处理强非线性、时变性和纯滞后等复杂因素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 结论 针对具有复杂特性的连续搅拌釜反应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非线性鲁棒模型预测控制方法。通过分解无限时域鲁棒二次目标函数并引入自由决策变量,该方法不仅提高了控制策略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还有效改善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CSTR系统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随着化工过程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非线性鲁棒模型预测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将在解决复杂工业控制系统中的问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5-04-26 16:47:01 494KB
1
基于STM32源代码的成熟量产变频器设计方案,深入解析电机高级控制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适用于1.5千瓦变频器,深度解析:成熟量产变频器设计方案,包括STM32源代码、原理图及PCB图——学习与实践电机高级控制,成熟量产变频器设计方案 STM32源代码原理图 此stm32变频器资料,这个是1.5千瓦的变频器,包含原理图,pcb图,源码 使用感受: 通过阅读学习该设计文档,并参考原理图pcb和源代码,深入浅出理解电机高级控制方法。 极大提高实践电机控制能力 ,核心关键词:成熟量产变频器设计方案; STM32源代码; 原理图; PCB图; 1.5千瓦变频器; 电机高级控制方法; 实践电机控制能力。,基于STM32的1.5千瓦变频器设计:原理、源码与实践指南
2025-04-18 11:52:57 1.29MB
1
基于Lyapunov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的AUV路径跟踪与fossen动力学模型复现分析:与优化算法和反步法对比研究,基于Lyapunov模型的MPC方法在AUV路径跟踪问题中的应用与对比研究,5-顶刊复现,基于Lyapunov的模型预测控制MPC方法,用于控制水下机器人AUV的路径跟踪问题trajectory tracking 具体的方法和建模过程可以参考文献。 本代码包括水下机器人的fossen动力学模型,matlab的优化算法求解器,还包括非线性反步法backstepping 的对比代码非常划算,两种对比都有。 ,顶刊复现; Lyapunov模型预测控制MPC; 水下机器人AUV路径跟踪; fossen动力学模型; matlab优化算法求解器; 非线性反步法backstepping对比,基于Lyapunov MPC方法的AUV路径跟踪研究
2025-03-30 00:33:50 3.65MB xhtml
1
STM32 AD7606控制方法代码主要涉及了嵌入式系统中微控制器STM32与高精度模数转换器AD7606的交互技术。STM32是基于ARM Cortex-M内核的微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硬件设计中,而AD7606是一款16位、8通道同步采样模拟到数字转换器,常用于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和测试测量系统等需要高精度信号采集的场合。 在STM32与AD7606的通信中,一般采用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或I2C接口。SPI是一种高速、全双工、同步串行通信协议,适合短距离高速数据传输;I2C则是一种多主机、双向两线制的总线协议,适合连接低速外设,但数据速率较低。由于AD7606支持这两种通信模式,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接口。 1. **SPI配置**:需要在STM32的HAL库或LL库中初始化SPI接口,包括设置时钟源、时钟频率、数据帧格式、极性和相位等参数。例如,可以配置SPI工作在主模式,数据从MISO引脚接收,MOSI引脚发送,通过NSS引脚实现片选。 2. **AD7606配置**:在初始化过程中,需要设置AD7606的工作模式,如单端或差分输入、增益、采样率等。这些配置通常通过SPI或I2C发送特定的命令字节来完成。 3. **读写操作**:STM32通过SPI或I2C向AD7606发送读/写命令。写操作可能涉及设置转换器的寄存器,比如配置采样率、启动转换等。读操作则会获取转换后的数字结果。在SPI中,通常需要在读写操作之间插入一个空时钟周期(dummy bit)来正确同步数据的传输。 4. **中断处理**:在连续转换模式下,AD7606可能会生成中断请求,通知STM32新的转换结果已准备好。STM32需要设置中断服务函数,处理中断请求并读取转换结果。 5. **数据处理**:读取的转换结果通常为二进制码,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如左对齐或右对齐,然后根据AD7606的参考电压计算实际的模拟电压值。 6. **电源管理**:AD7606可能有低功耗模式,可以通过控制命令进入或退出。在不需要转换时,关闭ADC以节省能源。 7. **错误检测**:程序中应包含错误检测机制,例如检查CRC校验或超时,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8. **代码实现**:在实际的代码实现中,可以使用HAL或LL库提供的函数进行硬件抽象,简化编程。例如,`HAL_SPI_TransmitReceive()`函数可用于发送和接收SPI数据,`HAL_Delay()`用于控制延时,以及`HAL_ADC_Start()`和`HAL_ADC_PollForConversion()`用于启动转换和等待转换完成。 在项目中,开发者通常会创建一个AD7606的驱动库,封装上述操作,以方便其他模块调用。这个驱动库可能包括初始化函数、配置函数、读取转换结果的函数等,使得系统设计更加模块化和易于维护。 通过理解这些知识点,并结合提供的AD7606压缩包中的代码,你可以实现STM32对AD7606的精确控制,从而进行高精度的模拟信号采集和处理。
2025-03-19 17:28:34 78KB stm32 arm 嵌入式硬件
1
自抗扰控制(ADRC)和滑模控制(SMC)是两种常见的控制策略,分别具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优势。自抗扰控制是一种非线性鲁棒控制方法,主要用于处理不确定系统的控制问题。滑模控制则以其对系统参数变化和扰动的不敏感性、快速响应和实现简单等特点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不确定性是系统性能分析和控制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因此,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融合这两种控制技术的新方法。 自抗扰控制(ADRC)是1998年由韩京清先生提出的,它基于非线性PID控制原理,并针对不确定性系统进行了改进。ADRC能够在不依赖于精确数学模型的情况下,通过估计和补偿不确定性的扰动,增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种控制方法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如电功率转换器系统、发动机系统以及永磁直线电机等。高志强和雷春林等人的研究表明,ADRC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获得有效的控制性能。 滑模控制(SMC)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控制策略。SMC的核心在于滑模面设计,通过切换律或趋近律实现系统状态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滑模面,并在该平面上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从而实现对系统动态行为的精确控制。SMC的主要优点包括对系统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的不敏感性、设计和实现相对简单,以及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快速响应。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尤其当系统存在参数不确定或时变时,单独使用ADRC或SMC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因此,研究人员尝试将ADRC和SMC结合起来,提出了自适应滑模控制、模糊滑模控制、神经网络滑模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这些策略综合了两种控制方法的优势,旨在通过切换律和滑模面的设计,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是在自抗扰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滑模控制的滑模面和切换律概念。该方法在自抗扰控制的非线性组合部分采用切换律,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在理论推导和仿真实验中,这种新型的自抗扰控制器通过与传统的PID控制方法对比,证明了其在处理不确定系统问题上的有效性。 研究工作不仅涵盖了控制策略的设计和理论分析,还包括了仿真实验的验证。通过仿真实例,可以观察到带有切换律的自抗扰控制器相较于传统PID控制,在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这些成果为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总结来说,这项研究展示了如何将滑模控制与自抗扰控制相结合,通过引入切换律,设计出一类新型的自抗扰控制器。该控制器不仅继承了ADRC处理不确定系统的传统优势,还结合了SMC在快速响应和稳定性方面的特性。通过仿真实验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新方法在提高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方面的有效性。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理论研究者和工程实践者在不确定性系统控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2024-11-22 21:41:28 633KB 研究论文
1
针对传统伺服系统运行中受扰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改进PID控制方法。通过干扰观测器来补偿扰动对伺服系统运行的影响,提高系统的跟踪精度。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有效提高系统的跟踪精度,增强伺服控制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伺服系统在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精密定位、速度控制、力矩控制等任务。然而,传统的伺服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内外部扰动,如机械摩擦、负载变动、参数漂移等,这些扰动会严重影响系统的跟踪精度和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伺服系统PID控制方法,旨在提高系统的抗扰动能力和跟踪性能。 PID控制器是工业控制中最常见的控制策略,由比例(P)、积分(I)和微分(D)三个部分组成,可以有效地平衡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和准确性。然而,当面对复杂环境和不确定性时,单纯的PID控制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因此,引入干扰观测器的目的是实时估计并补偿这些未知扰动,使系统能够更好地跟踪设定值。 干扰观测器的设计原理是基于系统模型的差异,通过观测实际输出与模型预测输出之间的偏差,估算出等效的干扰信号,并将其反馈到控制输入端,实现对扰动的补偿。这种设计使得控制器能够“看见”并抵消那些无法直接测量的干扰,从而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 在具体实施中,通过构建适当的干扰观测器结构,可以有效地抑制伺服系统中的摩擦干扰,这对于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至关重要。例如,当伺服电机在低速运行时,摩擦力的影响尤为显著,干扰观测器可以显著减小由于摩擦引起的误差。 仿真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对比没有干扰观测器的伺服系统,引入干扰观测器后,系统的跟踪精度显著提升,极限环振荡现象得到消除,这表明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增强。同时,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能够在面临不确定性和扰动时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伺服系统PID控制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抗扰动策略,它通过实时估算和补偿干扰,提高了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这种方法对于应对复杂工业环境中的伺服控制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未来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08-16 11:42:35 365KB
1
但由于控制环路的延时作用,单极性控制方式的逆变器仍然受一个问题的困扰,即在过零点存在一个明显的振荡。单极性控制方式又包括单边方式和双边方式,双边方式相对于单边方式在抑止过零点振荡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仍然无法做到过零点的平滑过渡。为了提高逆变器的输出波形质量,本文分析了,单极性双边控制方式,分析了其振荡产生原因,并介绍一种解决过零点振荡的方案。
2024-07-02 20:15:17 614KB 技术应用
1
基于传统直接转矩控制中转矩和磁链的脉动较明显等问题,文中采用了一种基于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的控制策略。通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基于SVPWM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阐述了永磁同步电机(PMSM)数学模型, 介绍了SVPWM控制原理。并利用对电机转矩、转速的等仿真波形的分析, 揭示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的对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影响作用机理。
2024-06-19 08:38:44 1.16MB 永磁同步电机 直接转矩控制 SVPWM
1
考虑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和悬架弹性元件非线性特性,建立车辆半主动悬架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应用微分几何非线性控制,经过适当的非线性状态和反馈变换,实现半主动悬架非线性系统的精确线性化,并对系统实施非线性状态反馈控制;根据预定的控制目标及模糊控制策略调节控制参数,设计模糊控制器,对悬架系统进行了控制仿真研究;利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能力对输入数据处理辨别,设计控制网络层,从而达到提高悬架工作性能,改善汽车行驶舒适性的目的。将三种非线性控制方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表明:经模糊控制或神经网络控制后的悬架承受的冲击响应小
2024-04-30 21:35:08 66KB 工程技术 论文
1
防抱死系统(ABS)在工作过程中具有高度非线性、时变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滑模变结构控制法能够使系统在一定特性下沿规定的状态轨迹作小幅度、高频率运动,保持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简化空气阻力、车辆滚动阻力和纵向惯性力对系统的干扰,建立了单轮车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ABS系统仿真模型;以车轮最佳滑移率为控制目标,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考察了滑移率和制动力矩随制动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使车轮始终处于最佳滑移率范围,提高ABS系统制动效率
2024-04-24 15:33:51 278KB 自然科学 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