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现代鲁棒控制概论2021年》是一门深入探讨现代控制理论的课程,特别是聚焦于鲁棒控制领域。鲁棒控制是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设计控制器,使其在面临不确定性、参数变化或外部扰动时仍能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这门课程可能涵盖了理论基础、设计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 鲁棒控制的核心概念包括不确定性建模和鲁棒稳定性分析。不确定性可以来源于系统参数的变化、模型简化误差或者未知干扰。在课程中,学生可能学习如何使用不确定性的数学表示,如区间分析、模糊逻辑或概率统计方法。鲁棒稳定性分析则关注控制器如何确保系统在各种可能的不确定情况下仍保持稳定。 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 LMI)是现代鲁棒控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LMI方法提供了一种简洁而强大的方式来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特别是在解决多变量系统的优化问题时。参考教材《鲁棒控制-线性矩阵不等式处理方法.pdf》可能详细介绍了LMI的理论基础,包括其几何解释、求解算法和在鲁棒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 课程可能会涵盖以下关键主题: 1. 鲁棒控制的基本概念:不确定性模型、性能指标、稳定性定义。 2. 经典鲁棒控制方法:H无穷控制、μ综合、鲁棒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 3. LMI方法:LMI的性质、求解技巧及其在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 4. 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性能分析:通过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不确定系统的行为。 5. 鲁棒控制器设计实例:如PID控制器的鲁棒化改进、自适应控制与滑模控制的鲁棒化策略。 6. 实际应用:在航空航天、电力系统、机械工程等领域中的鲁棒控制案例研究。 作业01可能涉及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例如要求学生分析特定系统的不确定性、设计鲁棒控制器并验证其性能,或者解决一个使用LMI的控制器优化问题。 《东北大学现代鲁棒控制概论2021年》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鲁棒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为他们解决复杂工程系统中的控制问题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应用鲁棒控制理论,设计出能在不确定环境下保持稳定和性能的控制器。
2025-09-12 16:30:38 67.52MB 东北大学
1
《计算机系统概论》是一本系统介绍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结构和设计的教科书,由Yale N. Patt教授编著。该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改进,旨在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计算机系统知识。本书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是学生和专业人士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结构、软件硬件交互以及性能优化等重要概念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从计算机的历史发展讲起,逐步深入到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核心概念,包括数据表示、指令集架构、处理器设计、存储层次结构、I/O系统以及网络和通信等方面。每个章节不仅阐述理论,还包括实际案例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Yale N. Patt教授精心设计的课后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对计算机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些习题覆盖了从基本概念到复杂系统设计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学生通过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类型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分析题和设计题等,能够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本书的第二版在内容上做了重要更新,增加了许多新的技术发展和创新,例如加入了关于多核处理器、并行计算、云计算等现代计算机系统发展趋势的内容。新版的课后习题同样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扩充,确保习题内容与当前技术发展同步,并且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供的资源是《计算机系统概论(第二版)》的课后习题完全答案,这对学习和理解计算机系统有着极大的帮助。通过这些答案,学生和专业人士可以验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的正确性,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同时,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些答案也为他们准备课程和评估学生作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这套答案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学习辅助材料,无论是学生复习课堂知识,还是教师准备教学,或是自学者自学计算机系统课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尤其对于初次接触计算机系统领域的人来说,它能起到引导入门和加深理解的作用。 由于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涉及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因此,即使是教科书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变化。本资源作为《计算机系统概论(第二版)》的补充,不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参考资料,还有助于学习者跟上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 《计算机系统概论(第二版)》的课后习题完全答案是一套对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专业人士以及教育工作者都极为有益的参考资料。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学习和检验知识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细节,同时为教师提供了评估和指导学生的有效工具。通过使用这套答案,学习者可以提升自己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为将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5-09-12 00:18:22 1.06MB
1
大数据时代《旅游学概论》智慧型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docx
2025-09-11 21:20:29 66KB
1
通常情况下,笔记本由适配器或电池供电。常用适配器的典型输出电压为 19.5V。 电池通常输出 10.8V、14.4V 等。但主板内部各部分的工作电压并没有这么高。如 DDRIII 内存工作电压通常为 1.5V,LAN 工作电压为 3.3V,硬盘、MODEN 等需要 5V 等等。除了 工作电压不同以外,主板不同部分对电源的带负载能力要求也不同。例如 DDRII 内存通常 要求 1.5V 电源能提供 8A 左右的电流。而 CPU 则往往需要超过 30A 以上且变化速率很高 的电流。针对不同要求,我们需要把适配器或电池提供的电,经过精确的变换之后,再分 配给不同的部分。设计笔记本主板电源部分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利用适配器或电池提 供的电能,为主板各个部分单独制定合适的供电方案。
2025-08-20 14:51:18 3.1MB 主板电源
1
数据库系统概论是一门深入研究数据管理与存储的学科,主要涵盖了数据库的设计、实现、管理和优化等多个方面。这篇教学PPT出自中山大学,是与高等教育社出版的《数据库概论》教材相辅相成的学习资源。它旨在帮助学生和学习者更直观、更全面地理解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和应用。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是一个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它能够存储、检索和管理信息。常见的数据库类型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CouchDB)和键值存储数据库(如Redis)等。 在PPT中,可能会详细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这是用于创建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DBMS允许用户通过SQL(结构化查询语言)进行数据查询、更新和删除操作。SQL是数据库管理员和开发者的必备工具,它包括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作语言(DML)、数据控制语言(DCL)和数据查询语言(DQL)。 接着,课程会深入到数据库设计阶段,包括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设计(如ER模型,实体-关系模型)、逻辑模型设计(如关系模型)和物理模型设计。数据库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良好的设计,因此,范式理论(如第一范式、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是理解数据库设计的关键。 在数据库实现部分,将涉及数据存储结构、索引、事务处理以及并发控制。索引可以提高查询速度,但也会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事务处理确保了数据库操作的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ACID属性)。并发控制则解决了多个用户同时访问数据库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死锁。 此外,性能优化是数据库管理的重要一环。这可能涉及到查询优化、存储优化、数据库参数调整以及数据库重构。学习者应理解如何通过调整索引、分区策略或使用缓存来提升数据库性能。 教学PPT可能还会讨论一些高级主题,如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现代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至关重要。 通过结合这份中山大学的教学PPT和高等教育社出版的《数据库概论》,学习者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全面掌握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知识,为未来在IT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8-14 23:06:52 15.39MB 高等教育社出版 教学课件
1
微电子学作为科技发展中的关键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导论为深入理解微小尺度电子技术及集成电路设计提供了一扇窗。本篇导论将探讨微电子学的定义、集成电路的历史发展、微电子技术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以及微电子学的未来前景。 微电子学并非简单的电子技术缩小化,而是指在微观层面实现电子电路的高度集成化。这种微型化技术使得电子器件得以集成在极小的半导体材料表面,形成集多功能于一身的集成电路,这在提高设备性能的同时,大大缩小了器件体积。微电子学的核心是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这不仅要求微电子工程师具备扎实的电子学知识,还要求他们掌握材料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纳米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技能。 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电子计算机,当时的大型电子管计算机体积庞大,随着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逐步取代了电子管,使计算机体积得以大幅缩小。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电子技术从宏观向微观过渡的重大转折点,其中晶体管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晶体管的出现,不仅为微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集成电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今,集成电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中,包括人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等,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 微电子技术在国民经济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通信、显示、存储和处理器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在国防安全方面,集成电路技术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使得现代武器更加智能化,电子战设备更加先进。在信息社会,从移动通信到网络信息服务,再到电子商务,集成电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此外,微电子学在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革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则催生了生物芯片等前沿技术。 微电子学的发展历程与晶体管的历史紧密相连。从法拉第的电阻率发现到晶体管的发明,再到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每一步都推动了微电子技术向前迈进一大步。晶体管的发明不仅标志着微电子学的里程碑式进步,也为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集成化打下了基础。ENIAC计算机的出现,虽然主要依赖于电子管,但为集成电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 展望未来,微电子学将继续是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对社会进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电子学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随着人们对于能效和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微电子技术在绿色能源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未来,微电子学将继续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各个领域,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塑造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2025-08-02 15:07:37 15.72MB
1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 国内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经典教材,多所重点高校计算机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书。 作者:唐朔飞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典官方PPT
2025-07-23 18:33:08 1.32MB 经典官方PPT
1
### 自考操作系统概论知识点详解 #### 第一章 引论 **1. 计算机系统** - **硬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内存与外存)、输入输出控制系统以及各类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 - **软件组成部分**:包括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编译系统等)、支撑软件(工具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以及应用软件。 **2. 操作系统定义与功能** - **定义**:操作系统是一种系统软件,主要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及为其他应用软件提供支持。 - **主要功能**: - **资源管理**:包括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 - **用户界面**: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UI)或命令行界面(CLI)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 **硬件扩展**:通过驱动程序为硬件设备提供更丰富的功能。 **3. 操作系统的分类** - **按功能分类**: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 - **按类型分类**: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微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 **4. 处理器工作状态** - **特权指令**:某些指令只允许操作系统执行,不允许用户程序直接执行。 - **管态与目态**:管态指处理器处于内核模式,可以执行所有指令;目态则表示用户模式,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 - **程序状态字(PSW)**:记录了处理器的状态和控制信息,包括程序基本状态、中断码和中断屏蔽位。 **5. 操作系统与用户程序的接口** - **系统调用**:为应用程序提供了访问操作系统功能的方法,如文件操作、进程控制等。 - **操作控制命令**:用户可以通过命令行输入特定命令来控制操作系统行为。 #### 第二章 处理器管理 **1. 多道程序设计** - **概念**:指允许多个程序同时加载到内存中并发执行的技术。 - **优点**: - 提高CPU利用率。 - 增强系统的吞吐量。 - 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2. 进程概念** - **定义**:一个程序在一个数据集上的执行过程。 - **特点**: - 动态性:进程是程序执行时的状态体现。 - 并发性:多个进程可以同时运行。 - 异步性:进程之间的执行速度不一致。 - **状态**:等待态、就绪态、运行态。 **3. 进程控制块(PCB)** - **作用**:记录进程的状态和相关信息。 - **内容**: - 标识信息:进程ID、用户名等。 - 说明信息:优先级、内存使用情况等。 - 现场信息:寄存器值、程序计数器等。 - 管理信息:资源使用情况、事件队列等。 **4. 原语** - **定义**:操作系统内部实现的不可中断的操作。 - **类型**: - 创建原语:创建新进程。 - 撤销原语:结束进程。 - 阻塞原语:使进程进入等待状态。 - 唤醒原语:将等待状态的进程变为就绪状态。 **5. 进程队列** - **定义**:用于组织和管理就绪状态和等待状态的进程。 - **类型**: - 就绪队列:存放准备运行但等待CPU分配的进程。 - 等待队列:存放等待某种资源或事件的进程。 - **操作**:入队和出队。 **6. 中断** - **定义**:由外部事件触发的操作系统行为改变。 - **类型**: - 硬件故障中断:如电源故障。 - 程序中断:如除法错误。 - 外部中断:如时钟中断。 - 输入输出中断:I/O完成。 - 访管中断:系统调用。 - **处理流程**: - 中断响应:硬件检测到中断信号并暂停当前进程。 - 中断处理:保存现场、执行中断处理程序。 - 恢复现场:恢复被中断进程的上下文。 - 中断返回:重新执行被中断的指令。 **7. 处理器调度** - **目的**:合理分配CPU时间,提高系统效率。 - **调度级别**: - 作业调度:从输入井中选择作业装载到内存。 - 进程调度:从就绪队列中选择进程分配CPU。 - **调度算法**: - 先来先服务(FCFS):按照到达顺序调度。 - 短作业优先(SJF):优先调度运行时间短的作业。 - 响应比高者优先(HRRN):考虑等待时间和运行时间的比值。 - 优先级调度(Priority Scheduling):根据进程优先级调度。 - 时间片轮转(RR):每个进程轮流获得一定时间的CPU使用权。 **8. 线程** - **定义**:进程内的轻量级实体,共享同一进程内的资源。 - **特点**: - 开销小:切换开销远小于进程。 - 独立执行:线程间可以并发执行。 - 数据共享:同一进程内的线程共享全局变量和文件资源。 以上内容总结了自考操作系统概论中的基础知识与核心概念,帮助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代计算环境中的作用。
2025-07-05 01:56:53 60KB 操作系统概论
1
操作系统概论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关键课程,它探讨了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协调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以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计算环境。对于自考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至关重要。本课程的通关宝典旨在帮助学生高效备考,通过深入解析官方教材和考试大纲,提炼出核心考点。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定义是基础。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软件,是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它的主要任务包括资源分配、任务调度、内存管理、设备驱动等,确保多任务环境下程序的并发执行和系统资源的安全共享。 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其设计思想和演变趋势。从早期的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到实时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再到现代的分布式和云计算操作系统,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操作系统的特征包括并发性、共享性、虚拟化、异步性和确定性。并发性允许多个任务同时进行,共享性使资源能被多个进程使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创建虚拟的资源,异步性反映了系统对事件的非顺序响应,而确定性则适用于实时操作系统,保证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作业管理。处理器管理涉及进程的创建、调度和同步,存储器管理负责内存的分配与回收,设备管理涉及I/O设备的控制,文件管理负责文件的存取和保护,作业管理则关注用户的任务提交和处理。 操作系统体系结构分为单体结构、微内核结构、层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和分布式结构等,每种结构都有其优缺点,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指令的执行是操作系统底层的重要工作,包括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切换,以及中断处理机制。 进程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涉及到进程的生命周期、状态转换、进程通信、同步与互斥等问题。进程描述通过PCB(进程控制块)实现,而进程的控制则包括创建、撤销、阻塞和唤醒等操作。 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强调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习操作系统概论,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设计操作系统组件的能力,为后续的计算机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备考过程中,利用通关宝典提供的考点频率图、章节思维导图、正文知识点和题型解析,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2025-07-05 01:54:48 4.13MB
1
自考教材 02323 操作系统概论 自考教材 02323 操作系统概论
2025-07-05 01:48:12 1.09M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