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一维PCHE微通道热器模型】 【能源工质系统相关研究本科毕设】 1. 可根据系统中设计得到的PCHE进出口节点温度参数来计算PCHE长度以及热量 2. PCHE运用湍流型长直半圆通道Gnielinki方程计算流动热的努塞尔数 3.MATLAB调用Refprop物性库求解流动的普朗特数 ,MATLAB; PCHE微通道换热器模型; 湍流型长直半圆通道Gnielinki方程; 努塞尔数计算; Refprop物性库。,MATLAB模型在能源工质系统中的应用:PCHE微通道换热器研究
2025-09-15 18:59:37 1.02MB 数据结构
1
应变电阻式压力传感器同时测压力与温度,分析了温度引起的误差。
2025-09-10 17:04:55 334KB 压力传感器
1
该数据集是关于德国风力发电机发电预测的研究资源,涵盖了从2019年到2021年12月的时段,总计约13万条记录,每10分钟采集一次数据,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用于分析和建模。以下是这个数据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1. **时间序列分析**:由于数据每10分钟更新一次,这为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提供了理想条件。可以使用ARIMA、状态空间模型或季节性分解趋势成分(STL)等方法来研究发电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风电功率预测**:风力发电机的发电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风速、风向、空气密度、叶片角度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构建预测模型来估计未来的发电功率,这对于能源调度和电网稳定至关重要。 3. **特征工程**:76维特征包括了轴承温度等关键参数,这些参数可能与发电机的运行状态和效率紧密相关。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工程处理(例如归一化、标准化、衍生特征、相关性分析等),可以增强模型的预测能力。 4. **异常检测**:轴承温度是衡量风电机组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预示着潜在故障。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识别出异常温度模式,从而及时进行维护和预防性维修。 5. **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应用各种监督学习模型(如线性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和无监督学习模型(如聚类、主成分分析等)对风力发电进行建模,理解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未来发电性能。 6. **多变量相关性**:探究76个特征间的相关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哪些因素对发电量的影响最大,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可以使用相关矩阵、热图或者网络图来可视化这些关系。 7. **时间间隔分析**:10分钟的时间间隔意味着数据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这有利于捕捉到短时间内风力发电机状态的快速变化,对于短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尤其有利。 8. **数据清洗**:在实际使用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处理缺失值、异常值和重复值,确保模型训练的基础数据质量。 9. **单位信息**:数据集中的每个特征都有相应的单位,了解这些单位对于正确解释和处理数据至关重要,比如温度可能是摄氏度,风速可能是米/秒等。 10. **数据可视化**:利用可视化工具(如Matplotlib、Seaborn或Plotly)将数据以图形形式展示出来,可以帮助直观理解数据分布、趋势和异常情况。 这个数据集为深入研究风力发电的性能、预测和设备健康管理提供了宝贵资源,适合从事能源、机器学习、数据科学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分析和建模。
2025-09-08 22:25:03 45.33MB 数据集
1
基于组态王和S7-200 PLC的锅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首先阐述了IO分配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明确了输入信号如温度、压力、液位等,以及输出信号如控制阀门、风机、泵等。接着讲解了梯形图程序作为PLC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读取温度传感器数据,根据设定的温度范围控制阀门的开关。然后介绍了接线图和原理图的作用,展示了系统各组件间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有助于系统的维护和调试。最后讨论了组态画面作为人机交互界面的功能,能够实时显示锅炉的温度、压力、液位等数据,并提供报警功能,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特别是对PLC编程和控制系统设计有一定了解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设计和实施锅炉温度控制系统的工程项目,旨在提高系统的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实际应用案例,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锅炉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要点。
2025-09-02 14:59:06 821KB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Matlab进行三维直齿轮线接触弹流润滑计算的方法,重点探讨了温度和表面粗糙度对润滑油膜特性(如温升、压力分布和厚度)的影响。文中提供了具体的Matlab代码片段,涵盖了从粗糙表面生成、雷诺方程求解到温度场计算的关键步骤,并强调了并行计算优化技巧以及可视化展示方法。此外,还特别指出了一些容易被忽视但在工程实践中至关重要的细节,比如粗糙度引起的‘双峰’压力分布现象、温度场计算中的黏性耗散项等。 适合人群: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从事齿轮传动系统设计与分析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理解齿轮润滑机理的研究项目或产品开发过程中,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预测和改善齿轮运行状态,提高设备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理论推导和公式解释,还有实用的编程指导,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相关技能并将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提醒使用者注意一些常见误区,确保仿真结果更加贴近真实情况。
2025-09-01 15:45:46 1.18MB
1
利用Abaqus软件对沥青路面结构车辙温度场进行分析计算的方法和流程。首先,阐述了随着交通量增长带来的沥青路面车辙问题及其重要性。接着,讲解了模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inp、cae和子程序(film、dflux)for文件。然后,逐步解释了Abaqus模拟的具体流程,涵盖建模、网格划分、加载与约束、定义分析步骤和求解五个阶段。最后,分析了模拟结果的应用价值,如优化路面设计和维护,并强调了通过修改模型参数进行多方案对比的可能性。 适合人群:从事道路工程、材料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制的研究者,旨在提高对沥青路面性能的理解,从而改进设计和施工方案。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还涉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掌握具体的技术细节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2025-08-30 20:44:42 650KB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带载流子密度的双温模型及其在MATLAB中的实现。双温模型用于描述电子和晶格温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带载流子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文中探讨了电子晶格温度与电子密度的关系,特别是在飞秒激光源照射下材料的行为。通过MATLAB进行飞秒激光源模拟,观察电子和晶格温度的变化,以及带载流子密度的动态变化。同时,采用有限元法求解涉及的偏微分方程,展示了具体的MATLAB编程实践步骤,包括定义材料参数、建立数学模型、选择数值解法和优化代码性能。 适合人群: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物理建模和仿真工作的科研人员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材料中电子与晶格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人员,以及希望通过MATLAB进行相关仿真的技术人员。目标是掌握双温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高对材料特性和行为的理解。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背景,还给出了详细的编程实践指导,帮助读者从零开始构建和优化仿真模型。
2025-08-25 17:45:30 1.79MB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COMSOL进行感应加热仿真的全过程,涵盖电磁场和温度场的耦合计算。首先,通过AC/DC模块配置线圈参数,设定高频电流和频率,模拟涡流生成。接着,利用传热模块引入焦耳热作为热源,建立温度场模型。文中强调了材料属性随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网格划分和求解器设置的关键步骤。最后,通过后处理展示温度云图和电磁场分布,评估加热效率并优化参数。 适合人群:从事电磁加热仿真研究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精确模拟感应加热过程的研究项目,帮助优化加热工艺,提高加热效率,减少实验成本。目标是理解电磁场与温度场的相互作用机制,掌握COMSOL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的具体方法。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片段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仿真过程。此外,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及其解决方法,有助于避免仿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025-08-23 16:54:00 156KB
1
零功率电阻值 RT(Ω) RT指在规定温度 T 时,采用引起电阻值变化相对于总的测量误差来说可以忽略不计的测量功率测得的电阻值。 电阻值和温度变化的关系式为: RT = RN expB(1/T – 1/TN) RT :在温度 T ( K )时的 NTC 热敏电阻阻值。RN :在额定温度 TN ( K )时的 NTC 热敏电阻阻值。T :规定温度( K )。B : NTC 热敏电阻的材料常数,又叫热敏指数。exp :以自然数 e 为底的指数( e = 2.71828 …)。 该关系式是经验公式,只在额定温度 TN 或额定电阻阻值 RN 的有限范围内才具有一定的精确度,因为材料常数 B 本身也是温度 T 的函数。 额定零功率电阻值 R25 (Ω) 根据国标规定,额定零功率电阻值是 NTC 热敏电阻在基准温度 25 ℃ 时测得的电阻值 R25,这个电阻值就是 NTC 热敏电阻的标称电阻值。通常所说 NTC 热敏电阻多少阻值,亦指该值。 材料常数(热敏指数) B 值( K ) B 值被定义为: RT1 :温度 T1 ( K )时的零功率电阻值。RT2 :温度 T2
2025-08-18 22:31:36 66KB 负温度系数 热敏电阻
1
标题中的“c# 获取CPU温度(非WMI,直接读取硬件)”表示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C#编程技术,用于获取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温度,但不是通过传统的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 (WMI)方法,而是直接访问硬件层面的数据。这种方法可能更直接,效率更高,而且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环境,如XP SP2、Win7和Win8,根据描述,这个解决方案在这些系统上都经过了验证,表现稳定。 WMI通常被用来获取系统级别的信息,包括硬件状态,但它可能需要更多的系统资源,并且不是所有硬件都支持WMI来报告温度。因此,不依赖WMI的直接硬件读取可以提供一种替代方案,尤其是对于需要高效、低延迟温度监控的应用。 “硬件温度”这一标签提示我们,我们将关注的是计算机内部组件的物理温度,这对于监测系统健康、预防过热、优化性能以及延长硬件寿命至关重要。在现代计算中,过热可能导致性能下降,甚至损坏硬件,因此实时监测CPU温度对于系统维护来说是必要的。 “源码”标签表明我们将讨论具体的编程代码,这意味着我们将深入到实现这一功能的C#代码细节中。这可能包括如何与硬件交互,解析传感器数据,以及如何在C#环境中构建这样的实用程序。 “win10获取硬件”标签意味着此方法同样适用于Windows 10操作系统,尽管描述中没有明确提及对Win10的测试,但我们可以假设这个库或方法设计时考虑到了向后兼容性,所以它应该也能在Windows 10上正常工作。 在压缩包文件“tryios-4363547-c# 获取cpu温度等一系列源码_1600144214”中,我们可以期待找到实现这一功能的完整C#源代码。这些源代码可能包含类库、接口、方法和其他编程元素,用于读取和解析硬件温度数据。通常,这种源码会提供API调用,让开发者能够轻松集成到自己的项目中,以监控和显示CPU温度。 在具体实现中,这类代码可能会使用硬件厂商提供的驱动程序接口,如Intel的Management Engine Interface (MEI)或AMD的System Management Bus (SMBus)来访问温度传感器。这些接口允许软件直接读取硬件寄存器,从而获取实时温度数据。 这个主题涵盖了C#编程、硬件交互、系统监控和跨平台兼容性等多个方面。通过分析并理解提供的源代码,开发者可以学习如何在C#应用程序中实现高效且准确的硬件温度监测,这对于系统管理和故障排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示例,展示了如何在不依赖操作系统特定服务的情况下,直接与硬件进行通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