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给定的文件信息,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知识点: 标题中提及的“热阻网络模型”是一种热分析工具,用于研究热在固体材料中的传导。在电子学和微电子学领域,热阻网络模型常被用来模拟集成电路(IC)中的热行为,特别是在三维集成电路(3D IC)中,热管理变得尤为重要。热阻网络模型将复杂的热传导系统简化为由热阻元件构成的网络,通过这些热阻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热流的分布情况。 文件描述中提到的“高导热通路”(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Path,简称HTCP)是3D IC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由热TSV(Through-Silicon Via,即贯穿硅通孔)、热线以及微凸点构成。热TSV是一种垂直贯穿整个硅晶片的导电孔,它能够显著提高芯片间的连接密度,并且在热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热线则是在层间提供热导通路径的导线,而微凸点则用于芯片间的互连。 描述中还提到了3DIC的热管理系统,它主要可以分为层内热点和层间热点两个子系统。层内热点指的是由有源器件及其互连层构成的热点,而层间热点则是指通过焊球导入高热流密度造成的“赝热点”。这些热点的热分析对热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层间热点中,由于层间介质的低热导率,热量传递到下层时会出现严重的热问题。 在内容部分,文章的作者皮宇丹、金玉丰、王玮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热阻网络的简化计算方法,用于计算高导热通路中的热阻。这种计算方法特别针对了T-TSV和T-wire的热特性,通过将各个部分的热阻网络模型单独计算后,再整合这些结果来分析整个高导热通路的热特性。文章最后通过实际仿真结果与简化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计算方法具有不超过3%的计算偏差,证明了其高精确度。 这种简化计算方法在微电子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3D IC集成度高,热管理复杂,传统的热分析方法往往过于复杂和耗时,而简化计算方法能够提供快速且精确的热分析结果,对于IC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帮助。这种计算方法的提出,有助于推动三维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并可能对微电子封装的热分析标准产生影响。 文章还提到了中图分类号TN305.94,该分类号属于微电子学领域,表明该篇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微电子学中热管理相关的技术细节。关键词部分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焦点,包括微电子学、高导热通路、热阻网络、TSV等。 热阻网络模型在高导热通路热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对于理解三维集成电路的热行为和改善其热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热阻网络模型的简化计算,不仅可以快速评估3D IC设计中的热特性,还可以为热相关的可靠性分析和散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25-08-12 11:24:45 1.2MB 微电子学
1
本资料,作为客户热量设计时的参考,关于本公司的热阻的各参数定义、测量方法等在此进行解说。 ■背景 通常,芯片的结温(Junction Temperature)(Tj)每上升 10℃,器件的寿命就会大约减为一半,故障率也会大约增大2倍。Si 半导体在 Tj 超过了 175℃时就有可能损坏。由此,使用时就必须极力降低 Tj,以容许温度(通常 80~100℃)为目标进行热量设计。但是,对于功率器件那样的高输出元件,要把 Tj 抑制在容许温度以下其实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以规格书里揭载的最高容许温度的 80%为基准来设计 Tj。另外、即使器件的封装相同,根据器件的芯片尺寸、引线框架的定位尺寸、实装电路板的规格等不同、热阻值也会发生变化,需要特别注意。
2024-04-08 17:23:55 351KB
1
MIL-STD-883E METHOD 1012.1
2023-01-03 11:32:29 103KB 热阻
1
目前的电子产品主要采用贴片式封装器件,但大功率器件及一些功率模块仍然有不少用穿孔式封装,这主要是可方便地安装在散热器上,
2022-11-11 19:04:48 181KB LabVIEW
1
任何器件在工作时都有一定的损耗,大部分的损耗变成热量。小功率器件损耗小,无需散热装置。而大功率器件损耗大,若不采取散热措施,则管芯的温度可达到或超过允许的结温,器件将受到损坏。
2022-11-11 16:36:31 71KB 芯片热阻
1
很方便实用的PT100热阻和温度自动计算器,对采用PT100作文度传感器的温控系统设计很有帮助!
2022-11-02 23:22:29 17KB PT100
1
半导体元器件的热阻和散热器设计。
2022-03-20 19:55:26 361KB 热阻 散热器
1
最小热阻法优化自然对流肋片散热器,高一博,罗小兵,热阻分析是传热过程常用的分析方式之一,对于增加热源与环境有效接触面积来强化换热的散热器而言,如何设计合适的散热器获得最小
2022-03-20 18:07:55 426KB 首发论文
1
功率型LED封装中的热阻分析分享.pdf
2021-12-28 10:04:03 2.28MB 网络文档
基于能源互联网框架,提出了一种计及人体舒适度和柔性负荷的综合能源协同优化调度方法。首先,从用户需求侧的角度研究能源使用特性,将柔性负荷分为可转移负荷、可削减负荷以及可转换负荷,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并分析其经济性;然后,根据建筑热物质特性,构建了建筑等效热阻模型,用于分析冷/热功率与人体舒适度之间的关系;最后,考虑人体舒适度和用户侧柔性负荷,以综合能源服务商运行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得到了园区级综合能源协同优化调度结果,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提高经济性并促进新能源的就地消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