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性测试是软件开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主要目的是评估软件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易用性、界面设计、功能性等方面的质量。通过用户体验性测试,可以发现软件产品在用户交互方面的潜在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从而优化产品的整体用户体验。 在用户体验性测试中,测试报告是关键的文档输出,它详细记录了测试活动的全部流程、测试结果和分析、以及针对发现的问题所提出的改进建议。一个好的测试报告需要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软件产品的实际表现,并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来指导产品的改进。 测试报告的编制应遵循一定的结构和内容,比如开头部分通常会阐述测试目的,即进行用户体验性测试的具体目标和预期结果。接下来会简要描述测试对象,包括软件产品背景和主要功能介绍。测试环境和配置介绍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这包括软件环境(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版本等)、硬件环境(配置、网络环境等)的说明。 测试内容和结果部分是报告的核心,应详细列出测试需求和测试结果,包括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具体到功能点的测试结果,例如界面的友好性、易用性、美观性等,都是重要的考量指标。此外,测试报告还应记录每个功能点的测试结果和备注,以反映测试的详尽程度。 测试报告还需要明确责任者及各自的工作量,包括测试工程师、报告编写者等角色的工作职责和所费工时。此外,测试结论与建议部分是对测试结果的总结,并根据测试结果提出系统的缺陷描述、可能影响的分析以及对缺陷修正和产品设计的建议。 附录部分通常包含测试确认结果,例如批准、需要调整或不批准的确认意见,以及确认人员的签名和日期等信息,是测试报告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 用户体验性测试报告包含了全面的测试过程和结论,它对于产品开发团队、用户体验设计师、测试人员等利益相关者来说,是沟通和理解软件产品表现的重要文件。通过仔细编写和分析用户体验性测试报告,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并增强用户满意度。
2025-11-21 14:26:17 45KB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技术层面越来越复杂,挑战企业和个人的安全防线的同时,也对社会的安全管理和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漏洞是网络防御的基础,深入了解漏洞本质、追踪其演变态势并采取相应防御措施,成为保障网络安全的关键所在。 近日,360数字安全集团重磅发布《2024年度网络安全漏洞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综合分析2024年内爆发的漏洞整体态势,解析不同行业漏洞分布差异成因,剖析多起典型案例技术细节,并拓展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全球网络安全事件,以期为企业、机构及专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洞察,更好地构建安全防线。
2025-11-20 09:53:47 3.3MB 网络安全 分析报告
1
图书管理系统测试报告详细阐述了针对基于J2EE技术构建的图书管理系统的软件测试过程和结果。测试内容涵盖压力测试和黑盒测试,特别是登录和注册功能的验证,以便发现软件中的缺陷并为开发人员提供改进软件的依据,确保最终提供给用户一个具有高可靠性和性能的软件产品。 测试报告的编写旨在对图书管理系统的性能和功能进行详尽的评估,其主要读者群体包括项目管理者、软件工程师、系统维护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和客户代表等。测试过程中采用了LoadRunner工具,该工具通过一系列步骤如测试计划制定、测试脚本开发、测试场景创建、性能指标监视以及场景测试运行来实施压力测试。 图书管理系统基于Java语言开发,并使用了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前台界面采用了JavaServer Faces技术,而后台数据库则使用了MySQL。该系统支持对书籍、读者、借阅、归还和查询等信息进行管理,满足了不同用户,尤其是普通用户和管理员的操作需求。 报告还详细介绍了测试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关键术语和缩略词,例如响应时间、吞吐率、点击率以及等价划分测试等概念,这些都对于理解测试报告至关重要。 测试概要中详细描述了测试用例的设计。黑盒测试包括边界值法和等价划分法。边界值法通过分析输入数据的边界情况来设计测试用例,例如测试用户名和密码长度、字符类型等。等价划分法则将输入数据分为有效和无效等价类,以此来设计测试用例。这些测试用例的目的是确保用户注册和登录功能的正确性和健壮性。 测试用例设计还包括了压力测试部分,描述了不同测试场景下,模拟多用户登录和退出操作的测试环境配置和预期结果。测试环境涉及了具体的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的详细参数和网络配置等信息。 这份图书管理系统测试报告是一份综合性的软件测试文档,为软件的性能优化和功能完善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它强调了通过详尽的测试流程,可以确保软件质量,并帮助开发团队对软件产品进行必要的调整。此外,报告还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以评估软件产品的性能指标和功能完整性。
2025-11-18 17:31:22 6.17MB
1
【编译原理实验】「NFA转DFA并最小化」实验代码+实验报告(ZZU) 适用于大学课程『编译原理』的NFA转DFA并最小化」实验,里面包含了实验的代码和实验报告,ZZU的学弟学妹们看到者的话就更爽啦! 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编译原理是研究如何将人类可读的源代码转换成机器可执行的二进制代码的一门学科。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涉及多个复杂的理论和算法,其中自动机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自动机理论中,正则表达式、非确定有限自动机(NFA)和确定有限自动机(DFA)是基础概念。NFA到DFA的转换及其最小化过程是编译原理课程中一项关键实验内容,它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 在NFA到DFA的转换实验中,学生需要掌握NFA的定义和特点,了解如何通过子集构造法将NFA转换为等价的DFA。子集构造法是通过考虑NFA状态的所有可能子集来构造DFA的状态,这种方法可以确保转换后DFA的状态数最多为2的NFA状态数次幂,但往往通过优化可以减少实际的状态数。 转换得到的DFA可能会包含一些不可达状态或冗余状态,最小化DFA就是去除这些不需要的状态,使得DFA的状态数最少。最小化DFA的过程包括识别并合并那些对于任何输入字符串都有着相同行为的状态。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地减小DFA的规模,使之更高效地用于实际的词法分析过程中。 本次实验报告和代码涉及的编程语言是C++,C++作为一种高效的编程语言,非常适合用于实现算法密集型的任务,如编译器的构建。通过编写C++代码来实现NFA到DFA的转换及最小化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算法的理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 在实验报告中,学生需要详细记录实验的过程,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实验报告是学生展示自己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NFA到DFA的转换及其最小化实验是理解编译原理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编程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有限自动机及编译器设计的理解,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训练。
2025-11-17 22:57:09 722KB 编译原理
1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 本实验报告旨在让学生掌握 Word 文档的字符排版和段落排版的方法,包括项目符号和编号、分栏等操作,以及文本框、艺术字、图形和图片的操作方法。实验内容包括两个操作,操作 1 是对文档进行编辑和保存,包括设置标题样式、字符格式、段落排版、项目符号和编号等;操作 2 是对文档进行格式设置,包括设置默认的输入法、语言设置、页眉和页码等。 知识点 1:Word 文档的字符排版和段落排版 * 设置标题样式:如设置“标题 3”样式、居中、加粗、加着重号等。 * 字符格式设置:如设置字符颜色、字体、字号、字符间距等。 * 段落排版设置:如设置段前间距、段后间距、首行缩进、单倍行间距等。 知识点 2:Word 文档的项目符号和编号操作 * 设置项目符号:如设置红色、五号的菱形项目符号,项目符号缩进和文字位置缩进等。 * 设置编号:如设置编号的格式、编号的位置和间距等。 知识点 3:Word 文档的文本框、艺术字、图形和图片的操作方法 * 文本框操作:如设置文本框的格式、文本框的位置和大小等。 * 艺术字操作:如设置艺术字的格式、艺术字的位置和大小等。 * 图形和图片操作:如插入图形和图片、设置图形和图片的格式和位置等。 知识点 4:Word 文档的页面设置 * 设置纸型和页面边距:如设置 A4 纸型、页面上下边距、左右边距和装订线等。 * 设置页眉和页码:如设置页眉的内容和格式、页码的位置和格式等。 知识点 5:Word 文档的语言设置和输入法操作 * 设置默认的输入法:如选择默认情况下要使用的一种输入法。 * 自定义 IME:如在“文字服务和输入语言”对话框中选择对应于默认要使用的 IME 的语言。 知识点 6:Word 文档的格式刷和样式操作 * 设置格式刷:如设置正文第 2 段中所有文字“计算机”的格式。 * 设置样式:如设置红色、加粗、倾斜、下划线等样式。 本实验报告旨在让学生掌握 Word 文档的各种操作和格式设置,包括字符排版、段落排版、项目符号和编号、文本框、艺术字、图形和图片、页面设置、语言设置和输入法操作等。
2025-11-17 16:35:43 51KB
1
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Spring、MyBatis和SpringMVC框架的留言本系统开发过程。实验通过构建MySQL数据库和message/user表,采用分层架构实现留言发布、回复、删除等功能。系统包含首页展示、模糊查询、登录验证、留言管理等模块,采用动画设计和分页处理优化用户体验。开发中解决了端口占用、页面加载、编码格式等技术问题,总结了框架整合、数据验证和用户交互设计经验。通过项目实践,作者掌握了三大框架的核心技术,提升了全栈开发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025-11-17 10:23:05 4.33MB 实验报告 Java SpringMVC MyBatis
1
空间域图像增强技术主要通过直接处理图像像素来改进图像的质量,这是数字图像处理领域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该技术主要包括点处理和掩模处理两种方法。点处理涉及单个像素的运算,比如直方图均衡化,这是一种调整图像对比度的方法,通过扩展图像的直方图分布来使图像的对比度更佳。而掩模处理涉及使用一个模板或掩模(通常是一个子图像),根据这个掩模在图像的每个像素周围进行局部操作,典型的掩模处理方法之一是邻域平均法,它主要用于图像平滑,去除噪声。 直方图均衡化原理涉及到图像的统计特性,通过统计原图像的像素分布,再通过灰度变换函数对像素进行重新映射,使得原图的直方图分布更加均匀,从而达到增强图像对比度的效果。尽管直方图均衡化在视觉效果上有很大提升,但均衡化后的直方图并不一定完全均匀分布,原因在于图像像素值和灰度级是离散的,且均衡化处理时可能会造成灰度级的合并。 邻域平均法是图像平滑的一种常用技术,其基本思想是用像素及其邻域内像素的平均值来替换该像素的值。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图像的随机噪声,但同时也可能使图像边缘变得模糊。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引入了加门限法,这种改进方法通过判断邻域像素值与中心像素值之间的差异,并设置一个阈值,只有当差异小于这个阈值时才进行平均处理,从而可以更好地保留图像的边缘信息。 在实验中,使用了MATLAB这一强大的科学计算工具来实现上述算法。MATLAB内置了各种函数,如“histeq”用于直方图均衡化处理,而“imhist”则用于显示图像的直方图。除了内置函数,MATLAB也支持用户自定义程序,通过编写相应代码来实现更复杂的图像处理功能。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与实践,可以深刻理解空间域图像增强的原理,掌握直方图均衡化和邻域平均法等常用图像处理技术,并通过编写和运行MATLAB程序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分析部分,通过对原图像的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可以观察到处理前后的图像及其直方图变化,从视觉效果上比较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及细节信息的增强。此外,通过在图像中加入高斯噪声,再进行4-邻域平均平滑处理,可以观察到噪声消除效果及边缘的模糊和改善情况。实验结论部分则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解释了图像处理前后效果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 附件部分则包含了实验设计的结果和程序清单,提供了实验操作的具体细节和代码。这些附件是实验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读者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也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可能。 本实验报告通过理论学习和MATLAB编程实践,深入探讨了空间域图像增强技术,不仅让读者学习到了基本的图像处理知识,而且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相关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目前,单片机(51,ARM等)技术、DSP技术和EDA技术是数字电路设计领域的三大主流技术,精通其中的一种技术都易于就业。在高等学校,EDA技术这门课一般是讲述FPGA/CPLD器件的设计技术,是现代硬件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电信学院的电信、通信和光信息专业都开设了《EDA技术》这门课程,从2021年开始,该课程改名为数字系统设计,课时和内容都增加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EDA技术的发展很快,体现在器件、开发软件及其功能不断更新升级,其教学也要与时俱进,2015年更新了实验箱,本实验讲义基于新实验箱而编写。数字系统设计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使用VerilogHDL语言来设计FPGA。要求掌握VerilogHDL语言、一种开发工具、FPGA的设计流程和FPGA器件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实验使用的开发软件是ALTERA公司的厂家工具QuartusII13.1,该软件的应用非常广泛,也是FPGA设计的入门工具之一,比较适合于高校的本科教学。新的实验设备以DE1-SOC板为核心板(台湾友晶公司生产)
2025-11-15 16:57:46 159.93MB
1
在2023年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中,重点关注了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DSB-SC AM)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操作。DSB-SC AM作为一种常见的通信调制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调制过程移除了载波分量,保留了两个边带,从而节约了传输功率,并且理论上能够实现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实验报告中详细阐述了DSB-SC AM信号的产生、波形特点、频谱特点,以及相干解调的原理和实施措施。 实验报告首先介绍了DSB-SC AM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表现形式。时域中的DSB信号表达式为s(t)=m(t)coswt,频域表达式为1/2[M(w-wc)+M(w+wc)]。在此基础上,实验报告进一步说明了DSB-SC AM信号的产生原理和相干解调原理,即通过模拟基带信号与正弦载波相乘得到DSB-SC AM信号,并指出DSB-SC AM信号的解调必须采用相干解调方式。 在试验环节中,通过模拟音频信号和载频信号,使用乘法器产生DSB-SC AM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及其频谱特点。另外,为了能够在接收端恢复载波,实验中采取在发送端加导频的方法,并在接收端使用锁相环来提取载波。锁相环能够通过锁相机制跟踪导频信号,实现载波的提取。实验报告详细描述了锁相环的工作原理和调试步骤,以及如何利用低通滤波器(LPF)和90度移相器进行相干解调,最终获取模拟基带信号。 为了深入理解DSB-SC AM信号的特点,实验报告对VCO(压控振荡器)的压控灵敏度进行测量。VCO是锁相环中实现信号频率变化的关键元件,压控灵敏度的测量可以确定其频率调整的灵敏程度,这对于锁相环的调试至关重要。 整个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了实验步骤和结果,包括DSB-SC AM信号的产生、加导频信号、锁相环的调试和载波的提取,以及最终相干解调的实现。实验报告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操作加深了对DSB-SC AM调制解调原理的理解。 此外,报告中还提及了DSB-SC AM信号相干解调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比如相位翻转与调制信号波形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低通滤波器滤除四倍载频分量,通过隔直流电路滤除直流分量,最终获取纯净的模拟基带信号。 通过以上知识点,可以看出实验报告围绕DSB-SC AM这一通信原理的实验展开,涉及到信号的产生、调制、解调和信号恢复等多个环节。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025-11-15 14:57:08 6.49MB
1
软件定义网络(SDN)是一种网络架构,旨在通过将网络控制层与转发硬件分离,实现网络设备的集中管理和可编程性。传统网络架构中,网络设备的固件通常由设备制造商锁定,使得网络架构的调整、扩容或升级受到限制,同时也增加了网络运维的复杂性。SDN通过解耦控制层和数据转发层,使得网络管理者能够像软件一样灵活地管理和控制网络资源,满足业务需求的变化,同时降低了成本和缩短了网络架构迭代周期。 SDN的核心技术之一是OpenFlow,它提供了一个开放标准的协议,使得控制器能够与网络交换设备通信,并控制交换设备的行为。OpenFlow的控制协议允许网络设备之间通过控制器交换转发信息,而控制器则负责网络的控制平面功能,执行应用层的指令,管理数据转发平面。 SDN的特征包括控制转发分离、网络虚拟化和可编程接口。控制转发分离意味着网络设备只负责转发数据包,而控制功能则集中到控制器上。网络虚拟化允许网络管理员通过控制器抽象基础网络设施,创建多个逻辑网络视图,从而简化了网络的管理和配置。可编程接口为网络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自定义的接口,用于开发和部署新应用,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在SDN体系结构中,应用层通过API与SDN控制器交互,控制器负责管理网络服务和转发设施,而基础设施层则由网络设备组成。这种分层模型支持了更高级别的网络抽象,使得网络工程师能够通过编程方式直接控制网络行为。 SDN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是开放网络基金会(ONF),它是一个非盈利机构,推动SDN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自ONF成立以来,包括华为、中兴、腾讯等在内的众多国内外公司加入了SDN技术的商业推广行列。 随着SDN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广域网优化以及企业网络等多种场合。SDN的应用正逐渐改变网络的管理方式,推动网络架构向着更加灵活、智能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2025-11-14 21:22:23 1.13M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