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控制器(MCU)中,Bootloader(引导加载程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负责在系统启动时执行一系列初始化操作,并为后续的应用程序提供一个合适的运行环境。 硬件环境:STM32F103C8T6 (Flash 64K RAM 20K) 教程参考:韦东山老师“基于单片机从零写BootLoader” 参考对应配套文章:https://blog.csdn.net/studyingdda/article/details/143265494?spm=1001.2014.3001.5501 在微控制器编程领域,Bootloader是一个基础但至关重要的组件,它在系统上电或复位后首先被执行,主要职责是初始化硬件设备、建立运行环境,以及最终加载主应用程序。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个基于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的双区Bootloader代码示例,这是一种常见的32位ARM Cortex-M3微控制器,拥有64KB的闪存和20KB的RAM。 Bootloader的具体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应用需求以及硬件特性的不同而改变。在本示例中,Bootloader被设计为具备双区功能,这意味着它能够管理两块应用程序存储区域,一块用于存放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另一块用于存放待更新或备选的应用程序。当主应用程序出现故障或需要更新时,Bootloader可以从备份区域安全地将新的应用程序代码复制到主应用程序区域,并重新启动系统,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更新的灵活性。 在本示例中,我们将会看到Bootloader如何实现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重定位vector表。vector表存放中断向量,引导加载程序可能需要将其移动到RAM或其他位置,以确保应用程序启动时可以正确响应中断。 2. APP自我复制。这是指Bootloader能够实现将备份区的代码复制到主应用区的功能,确保更新过程的顺利进行。 3. 使用汇编跳转。汇编语言提供了直接的硬件操作能力,在Bootloader跳转到应用程序执行的过程中,汇编语言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 4. APP有无异常向量。这里的异常向量指的是应用程序中可能用到的特殊中断处理程序,Bootloader需要识别并妥善处理这些异常向量。 5. BootLoader根据头部信息复制APP。Bootloader通过分析存储在APP头部的信息,如版本号、校验和等,来决定是否需要执行复制操作。 教程中提到的韦东山老师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他的教程详细地阐述了如何从零开始编写BootLoader。参考文章中提供的链接,我们可以获得更加深入的技术细节和完整的代码实现。通过研究这些示例,开发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Bootloader的设计原理和编程技巧,从而在实际项目中灵活运用。 Bootloader的编写需要对微控制器的硬件结构有深入的理解,包括对内存布局、中断管理、外设操作等各个方面的掌握。此外,编写Bootloader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软件工程能力,如版本控制、错误处理、模块化设计等。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将有助于开发者编写出稳定、高效、安全的Bootloader程序。 STM32F103C8T6是一款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微控制器,其优秀的性能和丰富的外设资源为开发者提供了良好的开发平台。而双区Bootloader则为STM32F103C8T6的应用程序更新提供了安全、便捷的解决方案,使得系统更加健壮,升级更加简单。 Bootloader在嵌入式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基于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的双区Bootloader代码示例,不仅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参考,还为开发者提供了深入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Bootloader的设计和实现技术。
2025-08-22 13:58:48 616KB Bootloader
1
YOLO(You Only Look Once)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目标检测领域的深度学习模型,因其高效和实时性而备受关注。在这个数据集中,我们聚焦于“道路指路牌”和“前方施工标识”两个类别,这对于自动驾驶系统至关重要。自动驾驶车辆需要准确识别这些标志以确保安全行驶。 数据集的构建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标注和模型训练。在这个案例中,数据收集通过网络爬虫完成,这意味着图片可能来源于多个在线来源,涵盖了各种不同的场景和条件,增加了模型的泛化能力。数据标注则采用labelimg工具,这是一个用于图形界面标注的开源软件,能够方便地将图像中的目标边界框转换为YOLO格式的标注文件。YOLO格式的标注包含每个目标的类标签、中心坐标和宽高,便于模型理解和学习。 训练集包含500张图片,这样的规模足够支持模型初步学习和理解两类目标的特征。验证集则有90张图片,它的作用是评估模型在未见过的数据上的性能,帮助调整超参数并避免过拟合。合理的数据集划分是防止模型在特定数据上表现过好,而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佳的关键。 对于自动驾驶系统来说,目标检测是核心能力之一。道路指路牌提供了方向信息,前方施工标识则警示潜在危险。准确检测这些标志对于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速度控制以及决策制定至关重要。YOLO模型由于其快速的检测速度和相对较高的精度,成为了这类应用的理想选择。 在训练过程中,可能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归一化、增强等,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此外,可能还需要调整YOLO模型的结构,如增加或减少卷积层,改变网络的宽度和深度,或者使用不同的损失函数来优化训练过程。模型训练完成后,会进行验证集上的评估,常见的指标包括平均精度(mAP)、精确率、召回率等。 总结来说,这个数据集提供了一个研究和开发自动驾驶中目标检测技术的良好平台,特别是针对道路标志识别。通过利用YOLO模型和深度学习的力量,我们可以期待更智能、更安全的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者和研究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模型,提升目标检测的精度和速度,为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5-08-21 15:34:24 112.18MB 数据集 自动驾驶 YOLO 目标检测
1
**3ds Max与RizomUV插件简介** 3ds Max是一款由Autodesk公司开发的三维建模、动画和渲染软件,广泛应用于游戏开发、视觉效果和建筑设计等领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UV贴图质量,3ds Max用户经常需要借助第三方插件来优化UV展开过程,其中RizomUV就是一个备受好评的解决方案。 **RizomUV插件概述** RizomUV是一款高效且直观的UV编辑工具,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自动化和手动调整功能,帮助用户在3ds Max中快速、精确地展开模型的UV坐标。这款插件以其易用性、高效率和出色的结果而著名,特别适合处理复杂的多边形模型和需要精细控制的项目。 **RizomUV桥接插件** "3dsmax桥接RizomUV插件中英文双版本"指的是该插件不仅支持3ds Max环境,还具有与3ds Max无缝集成的能力,即“桥接”功能。这意味着用户可以直接在3ds Max的工作流程中调用RizomUV的功能,无需离开主程序。同时,此版本包含了中英文双语界面,方便不同语言背景的用户使用。 **主要功能** 1. **自动化UV展开**:RizomUV提供了多种自动展开算法,可以快速为复杂模型生成合适的UV布局,减少手动调整的工作量。 2. **实时预览**:在编辑过程中,用户可以实时查看模型的UV展开效果,便于即时调整。 3. **智能拆分**:插件能智能识别模型的边缘,根据需要自动拆分UV,确保无重叠和浪费空间。 4. **优化和整理**:RizomUV包含各种工具,如挤压、拉伸和对齐,用于优化UV布局,使纹理映射更加均匀。 5. **多选和群组操作**:用户可以方便地选择和操作多个UV,进行批量处理或分组编辑。 6. **非破坏性编辑**:RizomUV的修改器堆栈功能允许用户随时撤销和重做操作,保护原始数据不受影响。 7. **兼容性**:桥接插件确保RizomUV与3ds Max的兼容性,使得用户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使用高级UV工具。 8. **多语言支持**:中英文双版本的设置满足了不同用户的语言需求,提高了使用体验。 **应用场景** 1. **游戏开发**:在游戏模型制作中,高质量的UV展开对于优化纹理资源和提高渲染性能至关重要。 2. **影视特效**:在电影和电视的视觉特效制作中,RizomUV可以帮助快速准确地处理大量模型的UV。 3. **建筑可视化**:在建筑设计领域,精确的UV展开有助于真实地呈现建筑物内外部的细节。 **总结** "3dsmax桥接RizomUV插件中英文双版本"是3ds Max用户提升UV工作的利器,它的强大功能和良好的用户体验使其成为许多专业艺术家的首选工具。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都能从这个插件中受益,提高工作效率,创作出更高质量的3D作品。
2025-08-20 20:04:48 28.67MB 3dsmax rizomuv
1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基于Halcon的双模板匹配技术,这是一种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图像处理方法。Halcon是一种强大的机器视觉软件,提供了多种高级的图像处理算法,包括模板匹配,它允许用户在图像中查找并识别特定的模式。 双模板匹配是Halcon中的一个特色功能,它扩展了传统的单模板匹配,可以同时比较两个模板来确定最佳匹配位置。这种方法在寻找相似但可能有微小差异的图像区域时非常有用,比如在质量控制、产品检测或者自动驾驶场景中。 我们需要理解模板匹配的基本概念。模板匹配是将一个已知的小图像(模板)与大图像中的每个区域进行比较,找到最相似的区域。在Halcon中,这通常通过计算模板和图像区域之间的相似度度量(如互相关或均方误差)来实现。 在“Halcon双模板识别.rar”压缩包中,包含有Halcon的源代码和用于测试的图片。这些源代码展示了如何设置和执行双模板匹配的过程。在运行代码之前,你需要确保修改源代码中的图片路径,以指向实际存放模板和测试图片的位置。如果不进行路径修改,程序可能无法正确读取图像,导致运行错误。 双模板匹配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部分: 1. **模板准备**:选择两个代表性的模板图像,它们代表了目标对象可能出现的不同状态或角度。 2. **预处理**:根据实际应用,可能需要对输入图像进行灰度化、直方图均衡化或滤波等预处理操作,以提高匹配效果。 3. **匹配操作**:在Halcon中,调用相应的函数(如`matchTemplateTwo`),传入主图像、两个模板图像以及匹配参数,如相似度阈值。 4. **评估匹配结果**:Halcon会返回匹配的结果,包括最佳匹配位置、匹配度分数等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决定是否接受匹配结果。 5. **后处理**:根据需求,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匹配结果,例如排除边缘区域的匹配或结合多个匹配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双模板匹配可以提高识别的鲁棒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在面对物体变形、光照变化或轻微遮挡的情况时。然而,也需要注意,增加模板数量会提高计算复杂性,可能导致处理时间变长。 Halcon的双模板匹配功能为解决复杂图像识别问题提供了一种强大工具。通过理解其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源代码,我们可以有效地实现和优化这一过程,从而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实现精准的图像匹配。
2025-08-20 15:58:04 7.39MB halcon 双模板匹配
1
在激光技术领域,增透膜是一种用于减少光学表面反射的技术,目的是提高光学系统的传输效率和成像质量。文章中提到的“倍频激光薄膜”涉及特定波长的增透膜设计,用于1.06微米和0.53微米这两个特定波长的激光。 对于增透膜的设计,需要考虑光波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问题。根据光的波动理论,当光波从一种介质入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为了使激光在特定波长下透过薄膜,需要使得入射光在薄膜上下表面的反射波彼此相消,即实现相消干涉。这种技术通常利用多层膜结构,其中每一层的折射率和厚度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满足特定条件。 文章中提到的“等厚度三层膜制备双波长增透膜”,意味着每一层膜的光学厚度相同,这使得相位差在两个特定波长下同时达到零反射条件。光学厚度是指膜层厚度与其折射率的乘积,而相位厚度是指在膜层中光波传播时所经历的相位变化。 文章中还提到了“剩余反射率为0.1~0.2%”,这个数值是评估增透膜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值越小,表示反射率越低,透射率越高,增透效果越好。剩余反射率的计算涉及到膜层材料的折射率以及膜层的几何厚度。 此外,文章提到了单层膜、"T"计算型膜、宽带膜等其他类型的增透膜,它们由于增透波段窄,无法满足在1.06微米和0.53微米两个波长同时增透的要求。这表明,对于特定的应用,如倍频激光技术,需要定制化的增透膜解决方案。 文章还涉及了计算增透膜设计的公式和方法,其中引用了特定的数学公式来确定膜层的折射率和厚度。例如,通过满足零反射条件的公式,可以确定增透膜的折射率和厚度,从而使得在1.06微米和0.53微米这两个波长上达到增透效果。 通过文章中提到的反射曲线图示,可以形象地看到不同膜层折射率组合下光谱曲线的变化。从曲线图可以看出,折射率的不同选择会对两个特定波长的反射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光谱曲线的形态,因此在实际设计中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膜层参数。 文章涉及的增透膜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激光薄膜的多层膜设计,包括等厚度三层膜的光学厚度和相位厚度的计算、特定波长下的相消干涉条件,以及如何利用特定的数学公式和图形分析来设计出在特定波长下具有优良增透效果的薄膜。这些技术对提高激光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需要对多个特定波长同时增透的应用场景中,如倍频激光薄膜技术中,它们的贡献尤为显著。
2025-08-19 20:34:50 1.57MB
1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伺服系统中双线性变换离散化陷波滤波器的设计与优化。首先解释了双线性变换的基本原理,即如何将连续时间的陷波滤波器转换为离散时间的传递函数。接着讨论了频率补偿机制,解决了双线性变换导致的频率偏差问题。文中提供了具体的Python代码示例,演示了从参数设置、传递函数构建到双线性变换的具体过程。此外,还进行了仿真验证,通过Matlab和Python代码展示了滤波器的效果,证明了频率补偿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最后,强调了陷波滤波器在伺服系统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抑制特定频率干扰方面的作用。 适合人群:从事伺服系统设计与优化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对滤波器设计有需求的研发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频率特性的伺服控制系统,如工业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等领域。目标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在特定频率点上的深度衰减,从而消除不期望的频率成分。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和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同时提醒了在低采样率情况下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动态调整频率的解决方案。
2025-08-15 17:18:37 388KB
1
五七次谐波反电势PMSM Simulink模型:考虑双闭环(PI)控制与传统死区延时补偿的永磁同步电机精确仿真系统,基于五七次谐波反电势的PMSM Simulink模型构建与应用,该模型为考包含五七次谐波反电势PMSM的simulink模型。 模型架构为PMSM的传统双闭环(PI)控制(版本2018b),模型中还包括以下模块: 1)1.5延时补偿模块 2)死区模块 市面上的永磁同步电机 PMSM的反电势不可能为纯净的正弦波,而是会存在一定谐波。 这些谐波中,五七次谐波反电势的谐波会相对较大,因此会在电机相电流中产生一定的谐波电流。 而simulink中自带的PMSM模型并未考虑电机反电势的谐波成分,因此需要自己搭建相应的电机模型。 该电机模型包含了五七次谐波反电势,因此其电机模型更接近于实际的电机模型。 系统已经完全离散化,与实验效果非常接近(如果需要关闭谐波,可直接在仿真参数中,把谐波设置为0)。 simulink仿真模型以及相应的参考文献 ,五七次谐波反电势PMSM; 模型架构; 传统双闭环控制; PI控制; 延时补偿模块; 死区模块; 谐波电流; 离散化模型; 仿真参
2025-08-15 10:56:03 1.59MB 数据结构
1
NPC三电平逆变器 SVPWM plecs c语言 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 SVPWM使用c-script模块使用c语言编写 工况如下 直流电压Vdc 800V 负载侧电压幅值控制到311V具体波形如下图所示 电压电流均完美控制 三电平逆变器是一种电力电子设备,能够在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的同时,保持较低的开关损耗以及较好的输出波形质量。特别是NPC(Neutral Point Clamped)三电平逆变器,它通过在逆变桥臂中点增加两个电容来实现电平的中性点钳位,有效避免了逆变器输出电压的过冲,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SVPWM(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是一种高效的空间矢量控制技术,常用于多电平逆变器的控制中。SVPWM技术可以提升逆变器的效率,减少开关损耗,并能够提供较为平滑的输出波形,是电力电子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实际应用中,三电平逆变器的控制需要精确的算法支持,C语言因其执行效率高、易于操作硬件等优点而常被用于实现这些控制算法。在本次研究的背景下,使用了Plecs软件,该软件是电力电子电路仿真领域的一个强大工具,支持基于模块的电路设计和仿真。利用Plecs中的C-script模块,工程师可以将用C语言编写的控制算法直接嵌入到仿真模型中,实现了对三电平逆变器的精确控制。 本研究中,对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的实现,意味着系统不仅能够控制输出电压,还能精确控制输出电流。这种控制策略在保证输出电压稳定性的同时,也能确保负载侧的电流跟随其设定值,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和负载适应能力。 在所给定的工况中,直流电压为800V,而负载侧电压幅值需控制到311V。在逆变器的设计和应用中,保持输出电压稳定是极其重要的。本研究通过精确控制和调制,确保了负载侧电压幅值能够稳定在311V,这对于高质量的电能输出尤为关键。 通过研究中的具体波形图,可以看出电压和电流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意味着逆变器的输出波形既平滑又稳定,这对于减少电网干扰、提高用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仿真和分析的过程中,相关的文件如“三电平逆变器技术分析与实践在科技.doc”、“三电平逆变器语言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使用.html”、“深入探讨三电平逆变器技术及其在中的语言实现一引.txt”等,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分析和实践案例,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三电平逆变器的控制原理和应用实践。 此外,图像文件“4.jpg”、“1.jpg”、“3.jpg”、“2.jpg”可能是逆变器控制过程中关键波形的截图,这些图像文件能够直观地展示电压和电流的控制效果,为分析和优化逆变器性能提供了可视化数据支持。 三电平逆变器在电力电子系统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通过采用SVPWM技术,利用C语言和Plecs仿真软件,以及通过实施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对逆变器输出波形的有效控制,从而满足工业和民用领域对高质量电能的需求。而相关的技术文档和图像资料则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探讨和分析三电平逆变器技术的宝贵资源。
2025-08-14 22:35:17 627KB
1
"PFSense 2.0 双线负载、端口映射和回流、指定出口访问的设置" 本文主要介绍了使用 PFSense 2.0 实现双线负载、端口映射和回流、指定出口访问的设置。作者使用了两条 ADSL 宽带,一条是电信 ADSL 的 PPPOE 拨号,另一条是电信 ADSL 的固定 IP。作者首先介绍了网络端口的设置,包括 WAN 和 OPT1 的设置,并说明了在 PFSense 2.0 中如何设置双线负载。 双线负载的设置可以在 System --> Routing 中实现。作者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截图,介绍了如何设置 WAN 和 OPT1,如何在网关中设置双线负载。 端口映射和回流的设置可以在 Firewall-->NAT 中实现。作者介绍了如何在 PFSense 2.0 中实现端口映射和回流,并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截图。 指定网关出口访问的设置可以在 System-->Advanced-->Firewall/NAT 中实现。作者介绍了如何在 PFSense 2.0 中实现指定网关出口访问,并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截图。 本文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截图,帮助读者快速掌握 PFSense 2.0 双线负载、端口映射和回流、指定出口访问的设置。 知识点总结: 1. PFSense 2.0 的双线负载设置可以在 System --> Routing 中实现。 2. 端口映射和回流的设置可以在 Firewall-->NAT 中实现。 3. 指定网关出口访问的设置可以在 System-->Advanced-->Firewall/NAT 中实现。 4. 在 PFSense 2.0 中,需要将动态的外网端口放在第一个 WAN 口,其它的外网端口放在 OPT 的端口。 5. PFSense 2.0 支持回流,但默认设置是禁用回流的。 6. 在设置双线负载时,需要编辑网关组和 WAN 设置。 7. 在设置端口映射和回流时,需要在 Firewall-->NAT 中添加规则。 8. 在设置指定网关出口访问时,需要在 System-->Advanced-->Firewall/NAT 中添加规则。 总结来说,本文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截图,帮助读者快速掌握 PFSense 2.0 双线负载、端口映射和回流、指定出口访问的设置。
2025-08-12 22:28:56 1.37MB PFSense
1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在Simulink环境中构建并优化双区域负荷频率控制模型的方法,重点在于将风电机组纳入传统两区域互联模型中,通过AGC(自动发电控制)进行二次调频。首先,建立了双区域模型,模拟电力系统的动态行为。接着,在模型中加入了风电机组,考虑其输出波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然后,引入AGC调频技术,通过编写代码实现自动控制,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最后,展示了模型的高效运行及其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研究、仿真建模以及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电力系统稳定性和效率提升方法的专业人士,特别是那些关注风电接入电网后的调频控制策略的人群。目标是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评估和改进电力系统的性能。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模型可以直接在Simulink中运行,运行速度快,便于进行更多的模拟和测试。
2025-08-09 09:21:09 575K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