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区补偿与谐波抑制:基于6次谐波抑制的PIR控制器离散仿真方法研究与实践,基于谐波补偿的死区抑制:高效离散仿真下的PI-R控制器协同设计,死区补偿方法-6次谐波抑制PIR控制器离散仿真 死区补偿常见方法中用梯形波补偿,矩形波补偿死区,需要判断电流向,还需要相对精确知道死区时间。 谐波补偿方法不需要处理上述的问题,简单有效。 包含: (1)1.5延时补偿 (2)带相位补偿的双线性离散化实现R控制 ,死区补偿方法;6次谐波抑制;PIR控制器;离散仿真;梯形波补偿;矩形波补偿;死区时间判断;电流换向;谐波补偿方法,死区补偿与谐波抑制:PIR控制器6次谐波离散仿真方法
2025-08-25 17:47:38 2.35MB rpc
1
五七次谐波反电势PMSM Simulink模型:考虑双闭环(PI)控制与传统死区延时补偿的永磁同步电机精确仿真系统,基于五七次谐波反电势的PMSM Simulink模型构建与应用,该模型为考包含五七次谐波反电势PMSM的simulink模型。 模型架构为PMSM的传统双闭环(PI)控制(版本2018b),模型中还包括以下模块: 1)1.5延时补偿模块 2)死区模块 市面上的永磁同步电机 PMSM的反电势不可能为纯净的正弦波,而是会存在一定谐波。 这些谐波中,五七次谐波反电势的谐波会相对较大,因此会在电机相电流中产生一定的谐波电流。 而simulink中自带的PMSM模型并未考虑电机反电势的谐波成分,因此需要自己搭建相应的电机模型。 该电机模型包含了五七次谐波反电势,因此其电机模型更接近于实际的电机模型。 系统已经完全离散化,与实验效果非常接近(如果需要关闭谐波,可直接在仿真参数中,把谐波设置为0)。 simulink仿真模型以及相应的参考文献 ,五七次谐波反电势PMSM; 模型架构; 传统双闭环控制; PI控制; 延时补偿模块; 死区模块; 谐波电流; 离散化模型; 仿真参
2025-08-15 10:56:03 1.59MB 数据结构
1
永磁同步电机(PMSM)是一种高效、高功率密度的电机,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近年来,针对PMSM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如何降低其运行中的转矩脉动,以提高电机的性能和效率。转矩脉动是由于电机中的电磁力矩波动导致的,这种波动会在电机运行中产生噪音和振动,降低电机的运行平顺性和使用寿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策略,其中包括谐波注入技术和死区补偿技术。 谐波注入技术涉及在电机控制系统中引入特定的谐波信号,特别是5次和7次谐波,这些谐波能够在电机电磁场中产生一定的补偿作用,从而有效抵消部分转矩脉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改善电机的运行特性,使得电机的输出更加平稳,转矩波动得到有效抑制。然而,谐波注入也需要精确的控制算法和信号处理技术,以确保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能取得最佳效果。 死区补偿技术则是针对电机驱动电路中存在的死区时间问题而提出的。死区时间是指在电力电子开关器件切换时,由于器件动作延迟导致的实际电压与理想电压之间出现的偏差。这种偏差会造成电机相电流的扭曲,进而引起转矩脉动。通过适当的补偿措施,如调整PWM波形或者使用特定的控制策略,可以减少死区时间对电机性能的不良影响。 电压补偿也是提高PMSM性能的一种手段,它通过调整电机供电电压,以弥补由于电机内部或外部因素导致的电压偏差,从而实现电机运行中的电流和转矩的精确控制。电压补偿通常需要实时监测电机的电压和电流状态,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动态调整供电电压。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技术的实施往往需要借助先进的控制算法和模拟工具。例如,Simulink模型就可以用来模拟和验证这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建立PMSM的详细模型,并在Simulink环境下运行,可以对不同控制策略下的电机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从而对控制策略进行优化调整。 此外,相关的技术和策略往往需要有图文并茂的说明文档来辅助理解。例如,PPT格式的说明文档可以直观地展示研究成果,使得技术交流更为便捷高效。而技术文章则提供了深入分析和论述,对于深入理解相关技术原理和应用背景具有重要作用。 从提供的文件名称列表中可以看出,有关PMSM的研究内容涵盖广泛,包括技术分析、优化探讨以及不同策略下的效能提升等多个方面。这些文档可能详细描述了PMSM的性能特点、控制方法、优化策略等,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通过这些文件,可以进一步了解PMSM的技术发展趋势,掌握电机控制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方法。 针对PMSM转矩脉动的研究和优化是电机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实施谐波注入、死区补偿和电压补偿等技术,可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情况下,显著提高电机的运行品质和效率。这些技术的实施和优化,需要借助先进的控制算法和模拟工具,以及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文档的支持。
2025-08-13 17:36:11 430KB
1
STM32F334,全桥逆变,HRTIM用于移相全桥电路的脉冲驱动。CHA1,CHA2互补输出,插入了死区。例程中含有1流水灯2定时器实验3按键检测4外部中断5ADC读取温度6串口通讯7 I2C读取EEPROM
2025-07-19 10:44:26 17.05MB stm32
1
分析开关死区对SPWM逆变器输出电压波形的影响,讨论考虑开关死区时的谐波分析方法,并导出谐波计算公式。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和实验方法对理想的和实际的SPWM逆变器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一些不同于现有理论的结果。
2025-05-14 08:06:24 274KB 变频|逆变
1
STM32F407ZGT6 两组互补PWM 代死区时间可调
2024-07-31 12:04:36 11.24MB stm32 arm 嵌入式硬件
1
STM32F103C8T6是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生产的一款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微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设计,包括电机控制。在本项目中,我们将讨论如何使用STM32F103C8T6生成互补的带死区的SPWM(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波形。 SPWM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脉宽调制技术,常用于逆变器和交流电机驱动。它通过改变脉冲宽度来模拟正弦波,从而调整输出电压的平均值。在电机控制中,为了保证功率开关器件的安全,通常会在两个互补输出之间设置一定的“死区时间”,避免两个开关同时导通,造成直通短路。 生成SPWM波的步骤如下: 1. **频率设定**:需要确定SPWM的基频,这将决定调制信号的频率,通常与逆变器的工作频率一致。 2. **调制度计算**:调制度是决定SPWM波形幅度的关键参数,它与占空比直接相关,决定了输出电压的大小。 3. **正弦波生成**:可以使用查表法或者数学函数(如CORDIC算法)生成与调制度对应的正弦波采样点。 4. **比较器设置**:将正弦波采样点与三角载波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生成PWM脉冲。 5. **死区时间插入**:在两个互补的PWM输出之间插入一定时间的死区,防止开关器件同时导通。 在STM32F103C8T6上实现这些功能,主要涉及以下寄存器和外设: - **TIM定时器**:比如TIM3或TIM4,它们可以用来生成PWM波形。配置定时器的计数器预装载值以实现所需的基频,设置自动重载值来确定PWM周期。 - **CCRx捕获/比较寄存器**:设置PWM的占空比,根据正弦波采样点与三角波比较结果更新这些寄存器。 - **死区时间寄存器(DTG)**:在TIMx_BDTR寄存器中配置死区时间,确保死区时间在每个PWM周期内正确插入。 - **输出极性(OPM)和输出使能(OE)**:确保互补输出的正确配置,避免短路。 - **中断和DMA**:如果需要实时更新SPWM,可以利用中断或DMA来处理新的正弦波采样点。 文件名中的`.uv*`文件可能是Keil uVision项目文件,它们包含了项目的配置信息、编译设置以及工程结构。而`Hardware`目录可能包含了电路设计的相关资料,例如原理图和PCB布局。 总结来说,生成互补的带死区的SPWM波是通过STM32的定时器功能实现的,涉及到寄存器配置、比较器操作以及死区时间设置。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硬件电路和软件框架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调试。
2024-07-11 18:33:03 10.35MB spwm stm32
1
永磁同步电机死区补偿simulink仿真模型,文档及说明: 永磁同步电机死区补偿: https://blog.csdn.net/qq_28149763/article/details/137124552
2024-04-14 14:27:58 92KB 电机控制 simulink PMSM
1
作者Email: gouyujie@sina.com 摘要:针对不同厂家IPM要求的死区时间参数的不同,本文从硬件电路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延时电路方案,解决了因参数调整而引起软件的不统一问题,进而为MCU的大批量mask降低成本提供可能。 关键词: IPM 死区时间 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绝缘栅双晶体管(IGBT)为代表的功率器件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得到广泛地应用。IGBT是VDMOS与双极晶体管的组合器件,集MOSFET与GTR的优点于一身,既具有输入阻抗高,开关速度快,热稳定性好和驱动电路简单的长处,又具有通态电压低,耐压高和承受大电流的优点,特别适合于电
1
 在PWM三相逆变器中,由于开关管存在一定的开通和关断时间,为防止同一桥臂上两个开关器件的直通现象,控制信号中必须设定几个微秒的死区时间。尽管死区时间非常短暂,引起的输出电压误差较小,但由于开关频率较高,死区引起误差的叠加值将会引起电机负载电流的波形畸变,使电磁力矩产生较大的脉动现象,从而使动静态性能下降,降低了开关器件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从分析死区效应的产生机理入手,寻求死区效应的补偿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