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链观测器(Simulink仿真+Keil代码实现+STM32F4系列应用+中英文文档对照学习),磁链观测器(Simulink仿真+Keil代码实现与STM32F4系列应用+中文注释与文献参考),磁链观测器(仿真+闭环代码+参考文档) 1.仿真采用simulink搭建,2018b版本 2.代码采用Keil软件编译,思路参考vesc中使用的方法,自己编写的代码能够实现0速闭环启动,并且标注有大量注释,方便学习。 芯片采用STM32F4系列。 3.参考文档有一篇英文文献,自己翻译了该文献成一份中文文档 代码、文档、仿真是一一对应的,方便学习 ,磁链观测器; Simulink仿真; 闭环代码; Keil编译; STM32F4系列芯片; 参考文档(英文及其中文翻译版); 0速闭环启动。,磁链观测器:Simulink仿真与STM32F4闭环代码及参考文档解析
2025-07-15 09:33:08 3.95MB 开发语言
1
深入解析VESC无感非线性磁链观测器:源码实践、参考文献指南与仿真模型全解析,《深入解析VESC无感非线性磁链观测器:源码揭秘、参考文献导航与仿真模型实践》,VESC无感非线性磁链观测器+PLL(源码+参考文献+仿真模型) ①源码:VESC的无感非线性观测器代码,并做了简单的调试,可以做到0速启动。 代码注释非常详细,快速入门 ②参考文献(英文+翻译):为VESC非线性观测器的lunwen出处 ③对应的simulinK仿真 大名鼎鼎的VESC里面的观测器。 对学习非线性观磁链测器有很大帮助 图一:为观测位置角度与真实角度波形。 1、《bldc-dev_fw_5_02》为VESC的官方源代码,里面使用了非线性观测器,但是工程很大,功能太多,很难学习,并且使用了操作系统,很难自己使用。 2、《08_ARM_PMSM_磁链观测器》为STM32F405407平台的代码,原本采用VF启动+smo方案。 在该代码框架上,我移植了VESC的无感非线性观测器代码,并做了简单的调试,基本可以0速启动,但带载能力不行,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调参。 3、《本杰明位置速度观测器》为VESC非线性观测器的lunwen
2025-06-17 10:31:13 6.81MB 数据结构
1
基于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的三闭环PID控制系统Matlab仿真研究及说明文档整理——永磁同步电机位置环、转速环、电流环的联合调控与工况分析,永磁同步电机三闭环控制(位置环、转速环、电流环)Matlab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带参考文献说明文档与双闭环PMSM模型学习,永磁同步电机位置环、转速环、电流环三闭环控制Matlab仿真(带说明文档) 资料内容: ①搭建仿真过程的参考文献 ②整理的位置环PI、转速环PI、电流环PI参数调节及位置环整定说明文档 ③PMSM转速电流双闭环模型学习 在双闭环的基础上,基于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的三环PID位置控制系统,位置环、转速环、电流环均采用 PID 控制,整个系统采用三环控制,电流环作为内环,外面是速度位置环作为最外环。 仿真工况:分别给定位置两种模式。 一种是阶跃式,一种是正弦式,可以看到实际输出位置能够很好的跟踪给定位置。 ,核心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三闭环控制; Matlab仿真; 位置环PI; 转速环PI; 电流环PI; 位置整定说明文档; 转速电流双闭环模型; 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 PID控制; 阶跃式位置模式; 正弦式位置模式。,基
2025-05-28 13:16:17 4.19MB 正则表达式
1
三相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DTC策略的Matlab Simulink仿真模型研究:PI转速控制与滞环转矩/磁链控制结合的传统策略分析,三相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DTC的Matlab Simulink仿真模型:涵盖PI控制、滞环控制及扇区判断等功能,三相异步电机直接转矩DTC控制 Matlab Simulink仿真模型(成品) 传统策略DTC 1.转速环采用PI控制 2.转矩环和磁链环采用滞环控制 3.含扇区判断、磁链观测、转矩控制、开关状态选择等. ,三相异步电机; DTC控制; Matlab Simulink仿真模型; 传统策略DTC; 转速环PI控制; 转矩环滞环控制; 扇区判断; 磁链观测; 转矩控制; 开关状态选择。,三相异步电机DTC控制策略的Matlab Simulink仿真模型研究
2025-04-21 16:54:55 2.33MB 数据结构
1
基于转子磁链定向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MATLAB仿真模型详解及性能分析,基于转子磁链定向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 MATLAB SIMULINK仿真模型(2018b)及说明报告,仿真结果良好。 报告第一部分讨论异步电动机的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第二部分介绍矢量控制的具体原理,第三部分对调速系统中所用到的脉宽调制技术CFPWM、SVPWM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介绍了MATLAB仿真模型的搭建过程,第五部分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展示及讨论。 ,基于转子磁链定向的异步电动机; 矢量控制系统; MATLAB SIMULINK仿真模型; 理论基础; 数学模型; 脉宽调制技术CFPWM; SVPWM; 仿真结果。,基于MATLAB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仿真系统:理论与仿真分析报告
2025-04-21 11:32:22 305KB
1
"PMSM永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仿真研究:定子电阻与dq轴电感、永磁磁链及转动惯量的精确辨识方法",PMSM永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仿真,适用于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 辨识内容:定子电阻,dq轴电感,永磁磁链,转动惯量。 ,PMSM永磁同步电机; 参数辨识仿真; 定子电阻; dq轴电感; 永磁磁链; 转动惯量,"PMSM仿真:参数辨识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
2025-03-27 14:52:02 710KB xbox
1
**FOC控制技术详解** **1. FOC(Field-Oriented Control)的本质与核心思想** FOC(Field-Oriented Control)是一种先进的电机控制策略,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实时控制电机的定子磁场,使其始终与转子磁链保持90度的相位差,以实现最佳的转矩输出。这被称为超前角控制。电机的电角度用于指示转子的位置,以便在固定坐标系和旋转坐标系之间转换磁场,进而生成精确的PWM信号来控制电机。电角度的定义可以灵活,如轴与轴的夹角,主要目的是简化Park和反Park变换的计算。 **2. 超前角控制的原理** 超前角控制的关键在于使电机的磁通与转矩方向垂直,以获得最大的转矩。当转子磁场相对于定子磁场滞后90度时,电机的扭矩最大。因此,通过实时调整定子电流,使它超前于转子磁链90度,可以达到最优的扭矩性能。 **3. Clark变换** Clark变换是将三相交流电流转换为两相直轴(d轴)和交轴(q轴)的直流分量的过程,目的是将复杂的三相系统解耦为易于控制的两相系统。在Clark变换中,通过一定的系数(等幅值变换或恒功率变换)将三相电流转换为两相电流,使得电机的动态特性更易于分析和控制。 **3.1 数学推导** Clark变换的公式如下: \[ I_d = k(I_a - \frac{1}{\sqrt{3}}(I_b + I_c)) \] \[ I_q = k(\frac{1}{\sqrt{3}}(I_a + I_b) - I_c) \] 其中,\(k\) 是变换系数,等幅值变换时 \(k = \frac{1}{\sqrt{3}}\),而恒功率变换时 \(k = \frac{2}{\sqrt{3}}\)。 **4. Park变换与逆变换** Park变换是将两相直轴和交轴电流进一步转换为旋转变压器坐标系(d轴和q轴),以便进行磁场定向。逆Park变换则将旋转变压器坐标系的电流再转换回直轴和交轴电流。这两个变换在数学上涉及到正弦和余弦函数,对于实时控制至关重要。 **5. SVPWM(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 SVPWM是一种高效的PWM调制技术,通过优化电压矢量的分配,实现接近理想正弦波的电机电压。SVPWM涉及到扇区判断、非零矢量和零矢量的作用时间计算、过调制处理以及扇区矢量切换点的确定。这一过程确保了电机高效、低谐波的运行。 **6. PID控制** 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是自动控制领域常见的反馈控制策略。离散化处理是将连续时间的PID转换为适合数字处理器的形式。PID控制算法包括位置式和增量式两种,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控制场景。积分抗饱和是解决积分环节可能导致的饱和问题,通过各种方法如限幅、积分分离等避免控制器性能恶化。 **7. 磁链圆限制** 磁链圆限制是限制电机磁链的模长,以防止磁饱和现象。通过对MAX_MODULE和START_INDEX的设定,确保电机在安全的工作范围内运行,同时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FOC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包括数学推导、算法实现以及相关的控制策略。通过深入理解并实践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地设计和优化电机控制系统。
2024-09-12 11:01:38 7.34MB simulink
1
永磁同步电机无感FOC(非线性磁链观测器)simulink仿真模型,文档说明: 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磁链观测器:https://blog.csdn.net/qq_28149763/article/details/136721616
2024-07-02 15:09:22 157KB simulink 电机控制 PMSM
1
磁链观测器 vesc中使用的方法。 已经移植到了自己的工程中,实现0速闭环启动。 代码、文档、仿真是一一对应的,方便学习。 送仿真模型
2024-05-28 15:11:47 122KB
1
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的DFIG空载并网模型,目的是实现定子电压跟随电网电压变化,减小并网冲击电流。 在基础的PI控制基础上加入了模糊控制,动态响应速度快了许多,误差也有所减小。 (传统模型+改进模型+结果比较程序)
2024-04-26 18:20:23 310KB
1